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4月30日

第一张劳动奖章

○ 李育蒙

小时候家里穷,父母几乎每天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进行繁重的田间劳动,很多时候家里忙不过来我都要下地干活,尤其是 “双抢”(抢收庄稼、抢种庄稼)的时候,家里请不起人,打谷子、晒谷子等等很多活我都要分担。坦白说,那个时候对于劳动我从没觉得是快乐的。上学之前我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帮着家里做饭、砍柴、挑水等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上学以后,虽然成绩不是特别拔尖,但父母想着我要跃出农门,唯有读书,于是家里的很多活我可以开始不用做了,即便是放学回家或者周末,也可以以写作业为“挡箭牌”。小学一至三年级上完,虽然我没干什么农活,但成绩也没有特别起色,那个时候大家都以拿到学校奖状为荣,如果有哪位小朋友带了奖状回家,大人会开心好几天。我就经常听到母亲唠叨,邻居那个谁又得了奖状,家里都快贴满了,你也得一个回来啊,让我们高兴高兴。

其实那个时候虽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奖励,但是奖状类别还是很多的,“进步之星”、“学习之星”、“劳动之星”等等都有,每一个奖状,对于小朋友们来说,“含金量”都很高。我有好几次都离“进步之星”和“学习之星”很近,但最后都失之交臂。

四年级的时候,对于我们村小学来说,已经算是高年级了,学校为了培养我们动手能力,决定组织大家野炊。我清楚地记得是在三月的一个周四,那天风和日丽,晴空万里,学校带着我们来到小河边的草地上野炊。在这之前,班上同学已经分好组,4-6人一小组,油盐米菜等都由小组同学商量自带,老师不干预,饭做好后,由老师来品尝决出名次。

我们小组一共五人,我负责带青菜和鸡蛋,其他同学带油、盐、米以及春笋等食材。到了现场后发现,我们小组成员里居然还有人带了腊肉,后来得知我们小组是唯一吃上肉的。找好位置后,同学们都用石头简易搭了个灶台,并且在岸边树林里捡了些枯树木和茅草当柴火。很多火堆虽然都烧然了,但是大家却面面相觑,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弄。

小时候父母去干农活,家里的午饭一般都是我做的。这个时候我的优势发挥出来的。先去河边淘好米,放上水开始煮饭,然后要同学拿来菜板给我切菜。小组其他成员负责拾柴火,我就负责切菜炒菜。腊肉春笋、煎鸡蛋、炒青菜,炒这些菜我还是比较娴熟的,过程也很顺利,味道虽然不能说特别好,但是比起很多组,我们最起码做熟了,菜的色泽也看得过去。我们是最早做熟开始吃饭的小组,也是最早邀请老师来品尝的小组。

野炊过后,老师问我是不是以前经常在家做家务,说注意到我过程比较顺,做得很快,我点了点头。老师微笑着给我竖了个大拇指。在宣布名次的时候,我们不出意外地获得了第一名,老师说我们饭做得又快又好。完了还不忘夸我一句,说我从小就懂得帮家里分担家务,要大家向我学习,说这个月的“劳动之星”非我莫属。那是我头一回为自己会劳动而自豪。

那个月底,我终于捧回了我的第一张奖状,虽然是“劳动之星”,但父母也很高兴。从那以后,对于劳动,我都充满了敬畏。即使到现在,我也是个爱进厨房的人。

--> 2021-04-30 1 1 黔东南日报 c158317.html 1 第一张劳动奖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