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5月01日

三块红军银元的母子情

○ 通讯员 廖尚刚

每一次向历史的回眸,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在黄平旧州,一则流传已久的苗族大妈与“红军儿子们”的故事被提起,成为党史学习中,最温情的记忆。

1934年12月22日,独自住在黄平县旧州老里坝的杨大妈许久没见到出嫁外村的女儿,于是蒸了1升糯米饭到女儿家,一住就是六天。离家以后,寨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她就不知道了。

回来那天,杨大妈还没进寨,就看到寨上寨下到处都是兵马。见此情景,她非常恐慌,正在忧虑间,忽然她身后传来一和气的声音:“大妈!别害怕。我们是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杨大妈由于心慌,也没听全战士们说些什么,但看他们个个都露着笑脸,心神慢慢安定下来。有几个战士争先恐后给大妈挑行李东西。

杨大妈这时既不放心,又不好拒绝,只好任他们“摆布”。一路上,战士们向她问长问短。这一切,使大妈深深感到,这些兵与过去看到的国民党官兵大不相同。来到家门口,杨大妈让大家进屋休息。这时,一个战士端详了一下神龛上退了色的红纸,叫道:“大妈,你家原来也姓杨呀!”“是啰!”大妈应着。那红军战士自我介绍道:“我家也姓杨,我们是家门喽!我叫杨再明……”旁边一战士还补充说:“我们都是一家嘛!”说得大家哈哈大笑。

进屋交谈后,杨大妈听说红军要在这里住几天才走,便无论如何要战士们搬进她家住。战士们经领导批准,把随军物品从另一住户家中搬进杨大妈家。

第二天,红军战士带杨大妈到沙坝分土豪的浮财回来。突然,杨大妈在战士们面前伤心地哭起来,说看着小伙子们这么好,要是他的儿子就好了。当战士们了解到大妈的心事后,都相争要给她当干儿子,这下可把大妈难住了。

她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一个战士开口说:“大妈!我们都在这里,都愿做你的儿子!”“你们都是好样的!”大妈说:“不过,我家姓……”说到姓,战士杨再明毫不犹豫“扑通”跪在大妈的面前,喊了声“妈!”杨大妈就这样有了干儿子。

杨大妈获得红军战士杨再明做干儿子后,异常高兴,逢人便说她收了个好儿子。为了表示对亲人的一点心意,她就去把邻居几个妯娌组织起来,看到战士的衣服脏了,就主动拿来洗,有破洞的地方还用针线仔细补上。看到战士们在大冬天里仍穿着破烂鞋子,她就去动员其他妇女一起来为他们做鞋。在这短暂的几天时间里,大妈虽然忙得头昏眼花,但心里总是乐滋滋的。然而,战士们对杨大妈等村民的关爱,心里却不知如何感激是好。战士们都深切地感受到,杨大妈像亲娘一样亲。

之后,战士们商量了一下,准备在离别之前,留点东西给老人家,但都觉得身上除了枪弹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最后一个战士说:“我看大妈无钱买盐,我们不如把身上的钱凑点来给她!”这个意见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于是在七拼八筹中把凑起的苏维埃纸币,到设置在西上街朱家的“中华苏维埃临时银行”(随军后勤部都设有临时银行)兑换了3块银元。不过,红军战士都知道,要是把银元直接交给大妈,她肯定是不会收下。

12月31日,这些红军战士突然接到上级的“集合”命令,大家意识到这下可能马上就要离开杨大妈家了。于是战士们立即打扫卫生和收拾物件。杨大妈得知亲人们要走,脑子“轰”一下炸开了,心里非常难过。但她知道,这些孩子是革命队伍,想留也是留不住的。红军离开旧州时,她偷偷擦去眼角上的泪珠,和穷人们一道把亲人送了一程又一程,才依依不舍地回来。

当天晚上,她伸手去取碗盛饭时,手指不经意触到几块硬物,通过微弱的灯光一看,原来是3块花白的银元。杨大妈叹了口气后,找来一块布把银元包好,小心地放入衣柜最深层处。以后,杨大妈的日子不管多么艰难,她总是舍不得把红军亲人们留下的银元用掉。

1949年秋天的一个早上,“红军回来了!红军回来了!”的欢呼声响彻了整个旧州城,人们奔走相告。杨大妈急忙从衣柜里把那3块珍藏了15年的银元取出来,三步并成两步来到旧州中学,交给了人民解放军,以此作为见面礼。此后,杨大妈再也没有见到那些朝思暮想的干儿子。不过她逢人总是说:“解放军就是当年的红军,他们都是我的好儿子!”

--> 2021-05-01 1 1 黔东南日报 c158497.html 1 三块红军银元的母子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