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5月03日

巧用帮扶资金 “钱锦”产业增效

——杭州市富阳区对口帮扶锦屏工作成效观察之一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顾婷英

因为对口帮扶,贵州锦屏与3000里外的浙江富阳紧密相连,结下了深厚情谊。杭州市富阳区立足“锦屏所需,富阳所能”,持续推动两地扶贫协作工作。

特别是近年来富阳区对锦屏县投入了大量帮扶资金,锦屏县怎么使用这些资金?成效如何?

记者了解到,在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当中,锦屏县委县政府和富阳帮扶工作队认真研究,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有“钱锦”的产业上——结合资源禀赋,对石斛种植和养鹅“一种一养”两个主导产业链,分别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2800万元、1000万元,有效助推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探索“五林经济”,盘活林业资源

作为全国33个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贵州省首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林业试验区,锦屏县多措并举全方位盘活林业资源,创新探索“五林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一种一养”的综合特色产业链。

探索林上活树种石斛。建成3个大型石斛种植产业园,实现石斛组培、驯化育苗、大棚种植、搭架种植、活树近野生种植一体化产业发展。目前,全县石斛种植达1.17万亩,活树近野生种植石斛规模居全国第一。

探索林中发展养蜂。推动养蜂产业基地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目前,全县有中蜂养殖合作社6家、个体专业户120余户,养殖中蜂10000余箱,年产优质蜂蜜150余吨。

探索林下综合种养。采取“林+N”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全县发展林下经济利用森林面积76.5万亩,建成林下经济百亩村示范基地74个、千亩乡镇7个,万亩产业示范园3个。林下中药材面积达15万亩,林下生态鹅存栏26万羽,种林下养鹅规模位居全省第一。

探索林内休闲康养。以创建“森林乡镇、森林村寨、森林人家”为抓手,实施“大花园大果园”项目。仅2019年,森林观光接待游客2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000万元。

探索林外精深加工。拓展铁皮石斛和生态鹅两大产业链,已建成大型商品鹅屠宰场、1.8万立方米冷冻物流仓储,实现羽毛球月产30万打,年产值达2.88亿元。建成山茶油精深加工企业2家,年加工能力4000吨以上,山核桃加工企业1家,年加工能力600吨。

找准“五大抓手”,强化要素保障

实现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素保障是关键一环。锦屏县在做好技术、资金、土地、用工、产销对接等服务保障的同时,找准了五大抓手。

主抓“百千万”行动。扎实推进“村有百亩,乡有千亩,县有万亩”的“百千万”示范带动工程,形成“百千万”林业产业格局。

主抓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抓好抓实产业大招商和营商环境集中整治。2018年以来,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6亿元;2020年营商环境评估排名在全省第三。

主抓品牌创建行动。开展有机认证面积9.71万亩,获得油茶籽、魔芋、茶叶等产品有机证书25张,形成贵枫堂石斛、风彩油茶、清水江板材、杉乡桂花蜜等特色品牌,“贵州锦屏杉木传统种植与管理系统”成功申报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主抓国有实体公司助推行动。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发挥国有实体公司资本运作优势,累计投入资金超过4亿元,助推“五林经济”发展。

主抓服务队伍建设行动。发挥书记挂帅团队、集团承包团队、专班服务团队、基层堡垒团队的作用,高位推动,明确责任,统筹协调,强化服务。

凸显“四个效应”,释放多重利好

锦屏县把林业经济作为林业改革的突破口,探索“五林经济”发展模式,凸显多重“利好”效应。

政治效应好。锦屏县因地制宜,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把农村产业革命引向深入,探索“五林经济”发展模式,既是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体现,又是真学真用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的生动实践。

生态效应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锦屏的生态优势转为富民优势、发展优势,实现发展与生态共生共赢,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社会效应好。通过以石斛和生态鹅为主的“一种一养”综合特色产业链带动,2219人依托发展林业综合产业实现稳定就业,辐射带动就业2.5万余人,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增强了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和决心,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经济效应好。锦屏的林药、林菌、林畜等“林+N”产业初具规模,截至2020年底,“五林经济”总产值达8.6亿元以上,依靠产业实现“三变”分红1769.43万元,17847户7182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实现了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户增收多方共赢,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 2021-05-03 ——杭州市富阳区对口帮扶锦屏工作成效观察之一 1 1 黔东南日报 c158739.html 1 巧用帮扶资金 “钱锦”产业增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