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锦屏县民族中学 彭娥芬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初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语文知识以及基本的思维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由过去的以学科为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那么,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语文课程体系,进而使学生获得对语文理解的同时,在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现结合本人实际工作粗浅地谈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学习的效率就会事半而功倍。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教师要仔细研究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要全面把握,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导入设计,适当补充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上一课时,就先播放了由央视四大著名男主持传唱的一首《经典咏流传》歌曲“岳阳楼记”,让学生陶醉在欢快美妙的旋律里,对岳阳楼产生好奇和向往之情。这时,我在导入新课《岳阳楼记》的学习就很自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诸如此类的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创设出最佳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考,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同时语文教师适当地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动力。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满足学生的“补偿心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做好导入学习新章节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的方法。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接受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人文、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知识。特别是现代社会快速发展时期,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就要多读书,多学新知识。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应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相对减少对课文的解析,留出更多的时间供学生自由阅读。当然,这个阅读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他们感兴趣,有意义的文章,让他们自己真正投入到文章里面去,自我激发对阅读的兴趣。其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教师在上课时,要跟学生做好互动,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肯定和表扬。最后,还应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或借阅室等去借阅资料,这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还能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拓展学生习作思维空间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传统的板书授课方式以外,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使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声音或者图像等媒介描述语文知识点,去丰富学生的语文习作思维,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让语文问题更形象、更生动、更有趣。例如,在《发挥联想和想象》作文教学过程中,我播放一段自然界鸟的叫声音频,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从听到什么到看到什么到嗅到什么,学生笔下自然就展示一幅春花竞放百鸟争鸣的画面,实现寓教于乐。多媒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适时放松学生身心或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让学生处在良好的学习状态中。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全方位、多角度去衡量设计每一节课,进行综合性的训练,通过各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习趣味性,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和发展,为以后更好地学习语文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