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5月10日

吴胜华:

推陈出新传侗戏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佳丽 康莉 潘皇林

人物名片:

吴胜华,男,1963年生,黎平县茅贡镇地扪村人,他自幼酷爱侗歌侗戏等民族文化,精通牛腿琴、二胡、板胡、琵琶等民族乐器。1983年师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戏代表性传承人吴胜章,专攻侗戏侗歌创作和表演。2012年9月被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认定为州级侗戏代表性传承人。他目前创作侗戏剧目有10余部,同时走出省外传承侗戏文化,在更深层次和更广阔的舞台展示和传承侗戏文化。

吴胜华今年58岁。从20岁开始,他就跟着村里一个叫吴胜章的侗戏师学唱戏。后来他在地扪担任村支书,也在不断地组织学生们学唱侗族大歌和侗戏。

“编好一出戏,有空时拿来审查,好像老师批改作业一样,经过这样长时间的训练,新一代侗戏师就出来了。”吴胜章说,成为演员和成为侗戏师,门槛是不一样的。侗戏师是多重身份的集合,他既能做演员,也能做导演,同时还得能编歌编剧。侗族的戏师往往也就是歌师。只有会编歌的人才能编戏,才能深刻理解剧情,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才能充当导演。

吴胜章是吴胜华的师傅,而吴胜华又有一个徒弟叫吴章和。在地扪村,侗戏是这样一代代相传的。

吴胜华年轻时,电影、电视都是非常稀罕的——地扪村通电也要到2002年。可娱乐的东西少,侗戏大受欢迎。地扪村分了几个小寨子,每个小寨都有侗戏班子。寨子间互相邀请侗戏班子唱戏。无论唱得好不好,都会受到热情欢迎。

2004年,吴胜华重组“千三地扪艺术团”,为当地群众和中外游客表演侗戏、侗歌节目。那时地扪侗寨的侗戏班子演员多达七八十个。这七八十人是一个候选群体,一般一场戏真正会用到的人其实是很少会超过20个的。侗戏班子对于演员的要求也不苛刻,只要长相还可以,唱的声音比较好就可以。演员也不用非常固定,这边一个演员临时来不了,拉另一个人顶上即可。

演员们对于参与侗戏表演很有热情。一方面,侗戏能为本寨子带来荣誉,而且演员在寨子里也比较受欢迎。另一方面,它还是和其他寨子交往,尤其是男女青年进行交往的很重要机会。两个寨子之间相互邀请,有如大国外交般隆重,往往要由寨老出面邀请,或对别寨的邀请进行应承与拒绝。到别寨唱侗戏,一般也由寨老带队,并受到高规格礼待。在过去,男女青年间社交渠道并不多,而这又是多么难得的机会。这样一次演出,有时是一天,有时也达多日。侗戏演出相对其他戏剧来说,节奏比较缓慢,用唱的方式慢慢地把故事呈现给听众。

“随着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侗戏也曾经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吴胜华介绍,“但是在侗寨里,作为群众喜欢的娱乐方式,侗戏一直有人传唱,随着政府的重视和外界学者的关注度提升,侗戏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白蛇传》、《天仙配》曾经是观众喜爱的剧目,而今,侗戏又有了不同的发展。

吴胜华目前创作侗戏剧目有10余部,多是根据党的方针政策、贴近生活的故事编写,其中侗戏《反腐倡廉》、《惠民政策好》、《精准扶贫》剧目在2016年、2017年、2019年黎平县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侗戏汇演剧目评比中均荣获“优秀剧目奖”,侗戏《精准扶贫》剧目获表演一等奖。“目前正在创作的《婆媳》讲述的就是媳妇沉迷手机,和婆婆之间产生矛盾的故事。”在吴胜华看来,唯有把这些故事搬上舞台,才能得到观众的共鸣和认同。

2018年和2019年,吴胜华还连续两年受邀到湖南省怀化学院侗戏培训班讲授“侗戏作品的创编与韵律”等课程。并被聘为特聘教授和授课专家,走出省外传承侗戏文化。2019年9月,其团队受北京君为仁和大型活动咨询有限公司张艺谋执导团队的邀请到北京国家大剧院参与演出,在更深层次和更广阔的舞台展示和传承侗戏文化。

在地扪村的戏台正上方,张贴着“推陈出新”四个大字,正是吴胜华等人在乡村接力传承的写照,也正因为如此,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新时代焕发着新的生命力。

--> 2021-05-10 吴胜华: 1 1 黔东南日报 c158748.html 1 推陈出新传侗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