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张艾 白文松 田永艳) 5月8日,黄平县旧州镇大碾房村新农源合作社马铃薯基地内,黄平县2020-2021年度马铃薯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成果正在进行严格的现场验收,州农业农村局、县农业农村局等联合多部门参与验收。这是黄平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又一技术成果,该技术的运用促使黄平县马铃薯产业种植再上新台阶,为当地马铃薯种植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以前没得这么好的种植技术,种出来的洋芋连根拔起,茎茎吊吊勒,又小个,费时费力,增加了人工成本还卖不出去。”传统的马铃薯种植方式只能成为百姓餐桌上和牲畜饲养的食物,想要发展壮大成为支撑百姓发家致富产业几乎可望而不可即,对此黄平县新农源合作社田仁福无奈地摇摇头。
据了解,2014年在外务工的田仁福决定返乡创业,在他的影响下,凝聚了10多个当地年轻小伙一起成立黄平县新农源专业合作社,开始种植马铃薯。然而创业路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顺利,刚开始,这群冲劲十足的小伙因为没有先进的种植技术作为支撑,完全依托传统的种植方式进行马铃薯种植,导致产量低,产值也上不去。2016年黄平县新农源专业合作社伴随着脱贫攻坚的主旋律迎来了新转机,通过贵州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和黔东南州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专家指导,黄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技术推广股下派的常驻基地农技师悉心教授和指导,该合作社马铃薯产量逐年增加,并覆盖贫困户40余户,发放分红金共计8万余元。
“刚开始老百姓不愿意相信我们,通过省州县各级专家技术员的技术指导,我们掌握了先进的种植技术,从而大大提升了马铃薯的产量和产值,当地种植马铃薯的农户都会主动来我们基地学习马铃薯种植方式,现在他们也开始用黑膜覆盖打孔栽培的技术方式进行马铃薯种植。”田仁福告诉笔者。
“以前常规种植不覆膜,导致马铃薯生育期晚,成熟期晚、生长期延长,待成熟期到时,与市场上的马铃薯同步上市,竞争大,价格上不去,产值就大打折扣。”县农业技术推广股农艺师王仁林细数着传统种植马铃薯的弊端。通过新式技术栽培技术方式的推广,采用中薯5号、兴佳2号等品质优、抗性强的早熟品种,以及集成应用地膜覆盖、黑膜覆盖打孔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全程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生产等绿色增产技术,不仅提升了马铃薯的产量,而且利用早熟优势,比市场上的马铃薯提前20天左右出售更是提高了马铃薯的售卖价格,实现绿色增产增效,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
据悉,此次马铃薯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共验收8个点,通过非项目区与项目区测产对比,非项目区平均产量1500公斤,项目区平均产量2601公斤,比非项目区增产1101公斤,增产率为73.4%,已远远超出增产10%的目标任务,真正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产业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