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5月11日

利用英语实践活动做好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 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 杨晓娟

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文化的进步也更加的繁华。在人们追求经济效率下,产生了很多快速文化,这样的“快”已经成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价值标杆,成为一种浸透人们生活的文化现象。这样的快文化不断地加速,导致很多传统文化没落甚至消失,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前人的经验、知识与智慧的结合产物。这其中包括音乐、文学、民俗医学以及舞蹈等多方面,蕴含着深厚的内涵与价值。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优秀历史文化,祖先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作为当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使命利用日常的教学教育去做好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是坐落在苗岭上的一颗明珠,地处湘黔两省的怀化,铜仁和黔东南三区五县接壤处,是一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辖12个乡镇,总面积1878平方公里,总人口26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占48.96%。镇远历史悠久,自秦昭王30年(公元前227年)设县至今已有2281年历史,其元代清代为道、府所达700多年。

历代镇远各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物质文化的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涵盖了民俗民风、传统舞蹈、传统戏曲、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民间文化等。为保护镇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设立了一些文化馆等,但是受到外来文化和快文化的影响愿意参与去学习,传承的青少年却不多。现在面临技艺传承人老龄化,学习者却少之又少,有的在传承过程中为追求经济效益失去原真性。因此,让年轻人熟悉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让非物质文化走进教室,进入教材,是势在必行的。

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青春韶华”。教师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化解疑惑,同时还要传播思想,传播真理,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主动承担起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铸造民族复兴之魂的神圣历史使命。

从目前的英语教学实践来看,英语教师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英语教学与传统的文化相融合,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了解、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如何在英语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好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

一、提高英语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归根结底就是“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的当代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代教师的行为准则不断夯实思想道德基础;还要服务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和思维方式,将素养内化于道德修养的精神上、外化于教育教学实践行动中去,进而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精神境界,对与传承文化基因和推动文化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英语教学不仅是教授一门语言,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同时肩负着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任。因此,英语教师加强学习与探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纳入教学实践中去,在教学中切入非物质文化的传播内容。

如何提高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1、建设教师学习型工作室以学科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标准,开展以言语、书法、文化经典等优秀文化为内容进行学习。深挖学科内容,结合学科特点创新课堂改革。

2、着力构建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训,多层次的以教学书法、国画、诵读经典、爱国故事、传统节日、传统礼仪、民间艺术等内容进行培训。充分利用和挖掘当地的优秀传统民俗文化。

3、切实加强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充分利用学科教研,整合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内容。组织相关专家撰写教学评价、教学建议等相关内容。

二、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传承教育的意义

其一,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很好素材。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非遗”的未来命运。因此,非遗的根应该在学校,学校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最核心的举措,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纳入学校的正轨教育,可以在广大的青少年学生的心灵里埋下朴素的爱家、爱国情怀,从一定程度上来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会在他们未来的成长路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二,学校的特色发展需要。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下,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通过非物质文化进校园,可以培养学生各种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们帮助学生确定自己所学习的专业方向。

三、如何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英语教学实践

1、开展探讨性、互动性、开放性教学模式

利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在校学生的背景,包括他们的民族、区域,对他们所在地民俗了解程度,然后通过问卷分析,分类来至不同地区的民族,把他们成立成当地民俗民风调查小组。例如,来至镇远县尚寨乡土家族组,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负责对尚寨乡的民风民俗进行调查,收集材料,整合材料,将这些材料编撰成一些英语课后阅读材料,手绘英语绘本内容丰富,形象生动。

2、组织各种课内课外活动

教师注意加强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是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根据教育部制定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编写的,教科书提供的语言材料渗透思想情感教育,话题广泛包括科技、航天、地理、名人、医学、自然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教师通过课文的深挖,把有关课堂学习主题的当地民俗、名人、地理、文化遗产都能完美地融入教学中去,让学生感受家乡的魅力。例如在必修三 unit1 Festive around the world 讲述节日的来源,以及分享一些世界较为知名的节日,有日本的于兰盆节,墨西哥的亡灵节,欧洲的万圣节,中国的春节和端午节等,世界各地的节日既有相似处,也有不同点,那教师就可以从传统节日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在课上开展讨论,课后探究当地的传统节日,去探索节日的历史由来,与节日有关的民俗活动、民间故事、民间小吃等,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也能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活动中真正动起来,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发散思维,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以发展,鼓励和培养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浓厚兴趣同学深入学习、研究。

在校内组织学生进行习俗文化比赛,比如剪纸活动、民歌唱歌比赛、民俗戏剧的英语编排进行模仿演出等,一方面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得学生在娱乐中增加了非物质文化的学习,提升了个人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邀请一些民间工艺者进行现场的操作展示,并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询问,通过与手工艺者的交流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解学习。

为了加深、加大非物质文化的宣传力度,英语老师利用英语角,培养一些志愿小导游,利用节假日在镇远古城进行志愿者活动,让更多的外来游客了解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表演社团充分发挥他们的表演才能,在老师的组织下在镇远古街给游客表演镇远一些有趣的民俗故事,例如报京的“三月三”侗家讨葱习俗,舞花灯等这些非物质文化展演。能让游客从视觉、听觉感受镇远的优秀非物质文化,让学生从自身学习了解,到通过自己的传递让他人获悉,从而提升学生自我劳动付出的成就感和认同感,激发其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通过“知行合一”的教育教学模式,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优秀的传统非物质文化学习了解。在学生心里种下爱家爱国情怀,承担起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让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 2021-05-11 1 1 黔东南日报 c158890.html 1 利用英语实践活动做好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