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柱县蓝田镇小学 江 涛
在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及应用,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但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几年的教学中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现就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法谈几点体会。
一、精心课堂导入,激发探索兴趣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借助美好事物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又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教师要精心设计课程的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寓教于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可以制作有趣的幻灯片在课堂上演示,配以优美清新的音乐,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二、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教师给低年级学生上计算机课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学生对键盘上的字母不认识,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这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我除了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新颖的导课外,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比喻事物,效果显著。
比如教学“电脑的组成”一课时,计算机是由:键盘、鼠标器、主机、显示器几部分组成,接着讲:主机内部除了有运算器外,还有一个“仓库”又叫存储器,一个“心脏”叫中央处理器,英文CPU。通过形象的比喻,把复杂、抽象的机械原理说得简明扼要,学生一听就懂。
再如,在讲解“窗口大小调整”一课时,我在课前先准备好一张图片,调整好窗口的大小,使图片仅仅显出一部分内容。上课后打开图片,让学生根据显出的一小部分内容创设一个情景,发挥想象,想象一下这本来是一张什么内容的图片,在学生们发挥想象过程中,我适度地调整窗口大小,让图片的内容逐渐显现出来,这样就把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三、创设和谐氛围,坚持因材施教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加上有的学生因为顾及到自己的语文、数学等成绩的不理想,总会存在着担心、畏惧等心理倾向,部分胆小的学生因此产生压力。要使全体学生均能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因材施教,使学生都能够进步成长。
例如,在教学“指法”一课时,我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让学生通过指法软件进行练习,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为巩固教学成果,我还组织了指法和指法游戏比赛等练习,使学生在玩中练,练中学。下课后,有的学生还说:“下节课我一定要超过他……”更有的学生说:“老师,我要和你比……”对操作不理想的学生,我采取因人而异的方法个别指导,有时让“小老师”指导,有时让他们观看其他同学的表演。如此,这些学生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当他们获得老师的鼓励和赞扬时,脸上洋溢出开心的笑容。
四、运用对比教学,加深知识记忆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把一些知识点总结出来,从而在知识点与知识点间合理地布置一些有特色、能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的内容,在讲授知识时把这些内容与其它的内容进行对比,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如何设置字体格式”一课时,我在课前准备了两首古诗,其中的一首设置了一些字体格式的变化,使其看起来更加美观,另一首的字体格式不变,通过对比,印象深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被激发起来,很快就掌握了这一知识点。
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种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它需要每一位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并把所理解的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在信息技术课堂之中,让信息技术课堂变成学生展开翅膀,放飞自己的乐园,让信息技术课堂真正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