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柱县第九小学 毛登芬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站在教改的前沿,对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判,着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组合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本人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注重人文关怀,做孩子们的朋友
小学生由于不同的家庭成长环境以及不同的性格,致使他们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如有的学生活泼好动、有的学生内向胆怯,甚至害怕老师,不敢提问等。因此,教师要从学习和生活上多关心学生,加强情感交流,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多用关切的目光或手势,对性格内向或胆怯的学生进行情感交流,鼓励他们回答问题,对他们的回答要给予点评、肯定和掌声,使他们得到一定的成就感,从而打开他们内心的窗户,融入集体的怀抱。
二、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纳入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个个富有趣味和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在进行“分数”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把一个西瓜切成四块,那么每一块西瓜该如何用分数来表示呢?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就会通过思考踊跃地给出答案。针对学生的回答,老师再从已知的答案出发,引导学生深层思考。经过这种不断深入的问题探究,学生能够在生动、活跃的氛围中,集中注意力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
三、结合生活实际,构建学习情境
小学生缺少相应的生活经验和成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可视化,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激发,同时还能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促进。
例如,在学习“乘除运算”内容时,可以用学校举办运动会,让学生帮忙购买物资为例,创设一个具体的学习情境。假设每个水杯的单价是10元,运动衫的价格是水杯价格的3倍,而足球的单价又是运动衫单价的6倍,需要购置25个水杯,购置20件衬衫,购置10个足球,如果只有1500元的购置经费,请问这些经费够买以上这些物资吗?如果不够,还需要添加多少经费呢?购物是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事情,学生经过考虑后,教师就可以把乘除法的相关内容导入课堂教学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开展游戏教学,创造学习氛围
小学生活泼好动,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巧妙设置游戏环节,寻找数学知识与游戏的最佳结合点,将游戏娱乐变成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例如,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加减法”教学时,为每一位学生胸前贴上一个数字卡片,卡片上写上不同的数字,当老师喊出一个数字时,学生需要自由组队,每组胸前数字相加之和要等于老师喊出的数字;又如,教师也可以在班级布置一个超市收银台的场景,为一些“商品”贴上价格签,学生在选购“商品”后,由“收银员”计算出应付金额。其中,小收银员和顾客由同学们轮流扮演。在这种别开生面的课堂情景中,数学的枯燥和复杂被一扫而空,学生自然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与以往的大量做题相比,更能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五、采用多媒体教学,让抽象概念直观化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直观,而数学概念比较抽象,所以学生感觉难学。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把图文结合在一起,让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化,就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圆柱和圆锥”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把图形的形成过程给学生直观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可以对这两种图形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以此可以帮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实践证明,要想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想学、会学、学会数学知识,教师必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优化课堂教学环节,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这也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在教改路上的永恒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