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5月14日

老 井

○ 赵自力

老井就在我家屋后,曾是个非常热闹的地方。

老屋靠山,地势稍高,总有山泉流出,很早以前屋后就有口老井。老井不大,却能一年四季供应乡亲们的饮用水,从未枯竭过。儿时的记忆里,挑水总要占据一席之地。

天一放亮,就有人陆陆续续到老井打水。边挑边有水荡了出来,滴在小路上。因此,那条通往老井的路,常常带着水的痕迹,即使是陌生人,也很容易寻痕迹找到老井。再说,路上全是挑水的人,一看就估摸着老井在哪里了。父亲往往把缸里挑满了水,我们才刚刚起床,他总要挑担水给村里的一位孤寡老人。父亲说,在我家最艰难的时候,那位孤寡老人曾救济过我家,告诉我们要感恩。直到我小学快毕业那年,那位老人去世父亲再没给他担过水。

遇到农忙时,大人们顾不了那么多,一头钻进田野里一干就是大半天。我们孩子们帮不上什么大忙,就接过挑水的任务。木桶是挑不动的,找根扁担抬一桶水刚刚好,当然也只能是大半桶。妹妹总是走在前面,她要比我矮,木桶总是往她那头移,我则一边走一边使劲把木桶往后边移,好减轻点妹妹的压力。好在老井离家不远,抬一会休息一会,半天也能把缸里挑满了水。口渴了,就舀一葫芦瓢,咕噜咕噜地喝上几口,那水又凉又甜,非常解渴。父母很长时间没回家,我们就泡壶茶给送到田地里。

也有担水累了的,坐在井边休息,拉些家长里短的。孩子们最喜欢缠着大人们讲故事,老井边自然是个不错的地方。有些老人一讲就是半天,我们的屁股就像被粘住似的,个个听得津津有味。要不是大人们喊着各自的孩子回家吃饭,我们还没打算散开呢。井沿边的石头,被磨得亮亮的,那些石头缝里,不知道遗落了多少动人的故事呢。

后来,老井改造了一次,挖深和加固后,一根水管把老井的水送到家家户户。我们村是最早安上自来水的,这在当时羡煞了周边的村民。再也不用担水了,于是把井盖封好,防止小孩掉下去。“吃水不忘挖井人,世世代代感党恩”这句话是写在井旁的水泥墙上的,用的是红色油漆,至今我还记得。

去年镇里搞饮水工程,村里接上了镇里的自来水,老井就正式退出“江湖”了,但老井从未退出我们的记忆。每次回家,必定看看那口老井,有时打桶水,用老井的水煮茶喝,捡拾起儿时的记忆。

老井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也承载着儿时美好的回忆。

--> 2021-05-14 1 1 黔东南日报 c159164.html 1 老 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