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5月15日

天柱三门塘:清水江畔露天民俗博物馆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道东

天柱三门塘,这个距离县城40公里,位于清水江畔的村寨,过去因水路交通发达而成为繁华重镇,曾被中国博物馆学专家苏东海教授评价为贵州的“小上海”。 三门塘辖区内景色迷人,古树参天、拥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宗祠建筑等,是北侗文化的标志性村寨和当地有名的景点。

中国结、麒麟、时针、雄鹰、罗马柱,三门塘是集多种元素为一体的建筑。在天柱三门塘,灵动的鸟兽,欲飞的鲲鹏雕刻在刘氏家祠的牌楼上,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建筑通过巧妙地将中国传统居民建筑和西欧巴洛克式建筑相结合,以其中西合璧的特色风格成为清水江畔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和当地的网红景点,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打卡。

湖南游客诧异于建筑的古色古香,第一次看到保存完好的建筑,激动不已,表示下次还会来,还会介绍朋友来看。

刘氏宗祠原为纪念昭勇将军,为弘扬刘氏家风而建,内部保留着宗祠原貌,吸引着天南海北游客的同时,也成为当地进行研学游活动的基地。记者在采访时遇到龙雪梅和她的同事们。她告诉记者自己是天柱县竹林镇的一名小学老师,她和同事共19人选择前往刘氏家祠,希望通过近距离看文物,听讲解,学习优良家风,结合当地的实际开展研学游活动,从身边事身边人的故事中体验和学习优良家风。

三门塘已有500年历史,境内不仅有刘氏家祠,王氏太原祠等特色宗祠,作为侗族村寨,因过去水运繁华,还保留有各种古碑、古树、古建筑、石板桥等遗迹,大多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从这些古碑、宗祠、桥亭、民间歌谣可以看到少数民族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等相互渗透,仿若露天民俗博物馆。因此,三门塘也成为北侗文化的标志性村寨和当地有名的景点。来到天柱三门塘,沿着清水江畔,吹着习习凉风,移步赏景,多元化魅力正在吸引着八方游客。

天柱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文廷胜说:“通过保护和挖掘宗祠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木商文化资源,我县将自然生态与人文文化、历史文化、家风文化有机结合,通过开展乡愁童趣、农耕体验、研学情景剧、家风教育成人礼等活态展示,弘扬和传承家风家训,着力把三门塘建成集党史教育、廉政教育、家训文化、研学活动为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家风传习研学基地、廉政教育基地。”

--> 2021-05-15 1 1 黔东南日报 c159304.html 1 天柱三门塘:清水江畔露天民俗博物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