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潘皇林 余天英 严春生
5月9日,记者走进榕江县水尾水族乡高望村的板蓝根种植基地看到,地里的板蓝根幼苗正迎风起舞,点缀着初夏的田野。村民们右手握着锄头,左手拿着小苗,一边手脚麻利地栽苗,一边谈论着种植技术,一串串劳作的欢声笑语不时从田间传来,现场一派繁忙的春耕画面。
高望村地处月亮山腹地,全村最高海拔1200余米,最低海拔360米,总面积42.24平方公里,全村共辖18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316户1200余人。高山低谷,地形复杂破碎,村民常年种植水稻、打零工、外出务工挣钱养家。
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高望村依托产业发展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后,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高望村山地特色明显,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森林覆盖率为94.6%。该村从2019年开始,利用公益林、村民免费提供的场地、土地流转,实施种植草珊瑚、板蓝根等生态产业,为当地村民解决就业增收。
在板蓝根种植基地,记者看到村民们正趁着好天气清理着板蓝根基地里的杂草。据村民们介绍,他们必须在3天内将110余亩板蓝根基地的杂草全部清理干净才能获得更好的收益。
2020年以来,高望村依托板蓝根企业,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因地制宜,发动更多的村民积极参与到板蓝根特色产业中来,全方位开发高望村农业资源,带动当地村民进一步增收致富。
在离板蓝根基地不远的草珊瑚基地里,同样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村民龙秀芝告诉记者,自从脱贫之后,村里不再像过去那样发展单一产业,开始尝试种植更多的经济作物,村里的工作机会也更多,她对未来的生活也是充满了希望。
“第一年村里开山,我就去参与开山,我的固定工资是800元一个月。现在有活就叫我们去干,120元一天,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我们觉得很好。”龙秀芝乐呵呵说道。
“奶奶、奶奶……”跟随龙秀芝的步伐,记者来到了她的家门口,一位小女孩却迫不及待地迎了过来。看着孙女跑过来,龙秀芝急忙放下劳作工具,伸手去抱住她,然后慢慢地从衣兜里拿出一颗棒棒糖递到孙女的手里,孩子非常开心。
产业兴了,村民乐了。如今,高望村村民致富的思路转变了,大家都渴望留在家乡发展,既可以照顾家庭,又可以发展产业致富。
村民韦永才多年一直在外面务工,2021年,韦永才拿出自己多年务工的积蓄,投入10万元,流转土地25亩,带着侄子开始了自己的蔬菜种植计划。
“在县城看到大家喜欢买从乡下拿来卖的蔬菜,比较好吃,我又想到水尾这里也具备这个条件,所以我就回来带侄儿种蔬菜。”韦永才告诉记者,要是能够种起来,能够在村里起带头作用,就能带动其他兄弟回来发展产业。虽然他的事业才刚刚起步,但是看到整个高望村其他产业的蒸蒸日上,他对自己的蔬菜产业充满了信心。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目前我们村的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老百姓的收入有所增加,但是致富没有终点,只有起点。”高望村党支部书记韦国胜说,为了继续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村里也动员村民去发展其他的经济作物产业,让老百姓的收入更高,生活更好。
韦国胜还说,近年来,高望村大力实施“通村通组公路”、饮水安全、电网升级等工程,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时通过危房改造、老旧房透风漏雨及人畜混居整治,改变了全村千百年来人畜混居的状况,人民群众住上了崭新的房子。2014年以来,全村累计完成危房改造92户、老旧房透风漏雨及人畜混居整治及巩固提升123栋、易地移民搬迁22户。
在高望,记者走遍了村子的各个角落。一条条硬化路通向了村民的家门口,村子里干净整洁,村民家的庭院都硬化美化……
如今,高望村结合自身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该村产业发展已经“出道”了,在周边已小有名气。该村共发展草珊瑚1140亩、板蓝根111亩、金钩藤373亩、油菜170亩,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07元。
高望村能有现在的产业发展良好势态,是因为盘活了村里闲置劳动力,多渠道助力村民增收,而种植草珊瑚却成了村里的主导产业。该产业由企业牵头实施,基地的后期管理承包给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产生效益后承包方反馈部分利益给村集体以支部带头发展产业。
“就目前高望村的产业发展势态来看,草珊瑚等中药材发展效果较好,群众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我们要做的就是着力延链、补链、增链、强链。”水尾水族乡党委书记王华说,如果仅建起了产业扶贫的架子,没有健全的产业链,那良好的发展效果终究也只能是昙花一现,要持续巩固好脱贫成果,关键在于提升产业“造血”能力,形成稳固的全产业链。
王华还说,目前水尾水族乡正在大力发展草珊瑚、金钩藤、板蓝根等中药材项目,项目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施,实现群众稳定增收。下一步,该乡将做好中药材产业延链补链工作,做强中药材全产业链,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接续乡村振兴。
在高望村采访期间,记者听到村民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路通了,产业有了,钱袋子鼓了,生活越来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