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5月17日

岑巩“四学四促”让搬迁群众由“忧居”变“优居”

○ 通讯员 杨宝 姚元辉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岑巩县立足实际,以“四学四促”工作举措服务搬迁群众,推动搬迁群众实现“忧居”变“优居”。

学党史做群众“贴心人” 让群众暖心

岑巩县以做服务群众“贴心人”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弘扬干实事、求实效、创实绩的优良作风,积极为民排忧解难,真诚为民办实事,以实际行动温暖群众心窝。

岑巩县第四小学是一所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学校,该校70%的学生是搬迁户子女,30.2%的学生都是隔代教育,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小孩子任性、吃饭挑食、用钱没规划等毛病硬是改不掉,他们曾经恪守的“油盐出好菜,棍棒出好人”老旧家庭教育方式不管用,也不敢用,成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头疼问题。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察民情访民意”专题调研了解这一情况后,及时建立问题清单,纳入县教科局和县第四小学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

“县第四小学的党员服务队经常来我家宣传先进家庭教育理念,让我懂得了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他们的选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冉启德满脸笑容地说,“现在我孙女对人有礼貌,成绩有进步,生活习惯好,我自己也深刻感受党的政策的温暖,当初担心搬到这里来会不方便,现在看来是多余了。”

学党史做城市“美容师” 让群众舒心

连日来,岑巩县各易地扶贫搬迁小区路段到处都能看到身着“红马甲”的党员志愿者,他们以不起眼的小小行动撑起了小区来时脏乱差、去时净无瑕的华丽转身。

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的扎实开展,持续深入巩固“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活动,结合文明城市创建需求,全县各级各部门纷纷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他们手拿扫帚、簸箕、垃圾钳、垃圾袋等工具对脏乱街道、河堤垃圾以及小区野广告等一遍遍进行清扫,着力为群众营造文明整洁、干净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

岑巩县委办公室组织36名党员干部到大榕—凉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义务除草、清理垃圾,赢得搬迁群众的一致好评。“这些党员干部来我们小区扫垃圾、除杂草,这里的环境好很多了,我们生活越来越顺心。”大榕安置社区的向朝政说。

思旸镇亚坝移民小区社区服务中心组织全体干部、保安和保洁员共计20余人开展环保卫生清理、修建绿化活动,对社区内的所有卫生死角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整治。通过集中清扫活动,不但改善了社区环境卫生状况,还带动社区居民增强了环境意识。“我们要每天都保持这种生活环境才好呢。”温泉社区的支部书记陈天英说。

学党史做实事执行者 让群众放心

党史学习教育其根本落脚点是为群众办实事,通过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转化为服务群众的执行力,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之事,让群众放心。

天马镇杜麻村杜麻沟组68岁的陶银香是大坪社区的搬迁户,因为患有长期慢性病身体不好,导致生活上的诸多不便,但在社区同志的帮助下日子依然过得井井有条。“谢谢你啊,小刘同志,要不是你给我交水电费,我还用不上水呢。”“搬来这么久了,每次遇到问题,我总会打电话给社区同志,他都会尽力地帮我办好,这样的干部才是我们的好干部。”大坪社张以奎起拇指称赞道。

“学好党史,提高为民服务意识,努力做解决搬迁群众困难的执行者。”大坪社区团支部书记刘芝兵说,搬迁群众从各自家乡搬到这里,有诸多的不适应,为了让大家快速融入社区生活,社区工作人员及时把群众关切、呼应放在心上,做到群众有呼应,社区有回复、有落实,让大家放心、安心在社区生活。

学党史提升服务能力 让群众满意

“现在什么都好了,在家门口就能培训学习技术,还可以到社区扶贫车间打工,一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生活在温泉社区的刘元凤笑着说。

岑巩县人社局在党史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为民服务能力,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想方设法为群众提供发展便利,以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的工作目标,通过送技上门、送岗上门等方法帮助搬迁群众学会就业技能、找到就业岗位,真真切切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

今年以来,该县人社局结合市场用工需求和县内主导产业,按照“缺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大力组织开展企业蔬菜种植培训、油菜种植培训、育婴师培训、电子商务培训和致富带头人培训等,开设培训班35期,参训群众1882人,其中培训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486人。同时还对参与培训的群众提供对口就业推荐,确保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稳定一户。“除了免费参加培训之外,还给我们介绍就业,收入很不错,生活越来越好了,跟在城里差不多。”家住岑巩县大坪社区的张家英说。

--> 2021-05-17 1 1 黔东南日报 c159251.html 1 岑巩“四学四促”让搬迁群众由“忧居”变“优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