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聂蕾 杨育森 实习生 孙振宇
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是黔东南的“两个宝贝”。凭借独特的发展优势,围绕“四新”抓“四化”,黔东南着力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高位推动旅游业、农业和工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相统一。
近日来,正值第二届中国丹寨非遗周,来自全国的多位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文化和旅游行业专家学者,齐聚丹寨县,共议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除了中国十大非遗绝技秀,近百个非遗代表性项目陆续展演,为游客带来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盛宴。
“通过非遗资源的活态转化,转化为全域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一边带动我们的消费,带动我们的文旅,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种传统文化消费中,能够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郑晓幸说。
黔东南拥有53项72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09个传统村落,领跑全国市州;拥有68%的森林覆盖率,位居全省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黔东南用足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坚持文化兴州、旅游活州,依托立体交通体系,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势头强劲。
西江苗寨、镇远古城、肇兴侗寨等知名度不断提升;万达小镇、下司古镇、剑河温泉等新景区景点成功推出;凯里云谷田园、麻江蓝莓采摘体验,夜游氵舞 阳河等产品和业态日益丰富,被《纽约时报》推荐为全球最值得到访的旅游目的地之一。2016年至2019年,全州累计接待游客3.97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480亿元,年均增长30.1%。
“紧紧围绕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充分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康旅融合,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推进全州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州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陆居超介绍道。
丰厚的生态资源赋予旅游发展的明显优势,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依托广袤的森林,黔东南州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布局“林菌、林药、林鸡、林蜂”等产业。在剑河,食用菌正变成群众增收的大产业;在锦屏,建成全国最大的仿野生铁皮石斛种植基地;在天柱,围绕林下养鸡打造的土鸡全产业链初步形成。如今,全州林下经济总产值达15.6亿元,覆盖30多万农户。
走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发展之路,黔东南还培育发展精品水果、蔬菜、生态家禽等产业。进入“十四五”,黔东南将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全力提升坝区产业效益,突出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扩大“苗侗山珍”品牌影响力。
推进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四个轮子”一起转。进入新发展阶段,黔东南还将聚合资源,大力实施工业产业发展提升行动,做优传统优势产业,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围绕基础材料、健康医药、民族民间工艺品、生态特色食品和酒等十大产业,着力打造铝加工、玻璃、钡盐、新能源电池、木材加工等九大百亿级产业,构建现代化新型工业产业体系。
“今年开始,我州实施了工业三年倍增计划,力争到2023年,全州工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628亿元,年均增长26%。”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杨勇说。
开启新征程,“十四五”时期,黔东南将奋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着力提质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提升工业经济质量和占比,增强现代服务业水平,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推动黔东南更高水平的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