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5月25日

杨国堂:指尖技艺 倾心传承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佳丽 康莉 潘皇林

人物名片:

杨国堂,男,苗族,丹寨县龙泉镇排牙村人。他15岁就开始学习芦笙吹奏方法和制作技艺,通过勤学苦练,对民间苗族芦笙音乐有深刻的理解,善于演奏难度较大的芦笙乐曲;他制作的芦笙做工精细、音色优美,其芦笙产品被省内各艺术院校定点采购,作为教学必备教具之一。几十年来他先后培养了100余名芦笙表演者,活跃在国内、省内艺术院校及文艺团体,为芦笙音乐推广作出了突出贡献。曾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奏芒筒芦笙祭祀乐。2018年5月杨国堂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芦笙音乐(苗族芒筒芦笙)》代表性传承人。

“芦笙响,脚板痒”,在黔东南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当芦笙响亮的调子响起,人们自然地围圈跳舞,这是一种原始而简单的快乐。

而在距离丹寨县城3公里的排牙村,以吹奏芦笙闻名中外。该村村民多次受邀参赛并获奖:1990年9月,受邀参加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表演。1991年9月,该村18名芒筒芦笙队员到山西参加“中国第二届民间艺术节”暨“山西国际锣鼓节”比赛,在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艺术团队高手云集的擂台上,获得“金杯奖”。1994年,丹寨芒筒芦笙舞受邀参加春节联欢晚会。2005年以来,多次受邀到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西班牙等国演出。2006年12月,省政府命名排牙为省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浓厚的民族艺术氛围中,诞生了一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芦笙音乐(苗族芒筒芦笙)》代表性传承人。他就是杨国堂。

走进丹寨县排牙村,一座五层洋楼赫然矗立眼前,这就是杨国堂的芦笙传习基地。“作为一个传承人,就要有传承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杨国堂表示,现在子女成家立业了,已经没有什么生活负担了,就想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2019年,杨国堂决定拿出积蓄修建芦笙传习基地,更好传承、展示芦笙文化。他的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两个儿子的响应。他们帮忙争取政府的支持,办理相关审批手续,甚至还拿出一些资金支持杨国堂完成这个梦想。

杨国堂介绍,新建的楼房,一楼将作为体验基地,建成后,游客可以到这里体验做芦笙,也可以在这里听芦笙、跳芦笙,近距离感受芦笙文化。“希望通过这个基地不仅将芦笙文化传承下去,也能给村里带来更多旅游收入。”

1958年,杨国堂出生在排牙村。25岁那年,家里的芦笙坏了,杨国堂突然想到,村里会吹奏芦笙的人多,会制作芦笙的人却没有,这应该是一门有“钱”途的手艺。

为了学习到更精湛的技艺,杨国堂多次到丹寨县排调镇羊先、麻鸟村拜师学艺。以前基本都是白天出去干活,晚上才有空做芦笙。坚持了五年,杨国堂终于“出师”了。

丹寨芦笙的制作过程有几十道工序,制作艺人使用刮、削、通、打、锤、夹、钻等相关工具,经过选料、烤料、打制簧片、制作竹木部件、装簧片和定音等主要工艺流程,特别是削制吹管、共鸣筒和打磨簧片,全凭手感来严格掌握每个环节的轻重度,其中最关键的是打磨簧片和定音,簧片缝隙的宽度和簧片的音色决定了芒筒芦笙质量的好或次,因此需要有非常熟练且经验丰富的艺人全靠眼睛看和耳朵听来保障,有人把这个特殊工艺称之为“视听艺术”,通常一套八支芒筒芦笙的制作周期近20天。

有时候为了选到好的材料,杨国堂亲自到各地选材,同时网购簧片,在工业制作的基础上精心打磨,精益求精。杨国堂又好钻研,他做的芦笙装饰好看、音质好、材料好。很快,他的好手艺就传播开了,不仅仅丹寨本地,从三都、麻江等地来找他做芦笙的人越来越多。他制作的芦笙做工精细、音色优美,其芦笙产品被省内各艺术院校定点采购,作为教学必备教具之一。

做了三十多年芦笙的杨国堂收了十几个徒弟,也带动了村里的芦笙产业,如今还将在村里修建一个芦笙广场。“丹寨的芒筒芦笙制作技艺历史悠久,从汉唐时期流传至今。2006年5月和2008年6月,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和苗族芒筒芦笙分别入选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一定会用心传承的。”杨国堂表示。

离开排牙村时,芦笙广场的施工如火如荼……

--> 2021-05-25 1 1 黔东南日报 c159901.html 1 杨国堂:指尖技艺 倾心传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