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田曜华) 近日,走进三穗县瓦寨镇上街组,路上行人熙熙攘攘,在一处毫不起眼的门庭旁,一条深邃的小巷道格外引人注目,笔者穿过小巷,三五成群的竹编手艺人正在不停地破篾、编架子、别顶,场面很是热闹。
“我编织的斗笠经久耐用,春能遮雨夏能遮阳,供不应求。”竹编技艺非遗传承人杨再和一边编织一边介绍道,“手编斗笠要经过8道主要制作工序和20余道配套工序,一根普通的竹子才能变成精美耐用的斗笠,每顶斗笠可卖30至40元不等。”
据了解,瓦寨镇是远近闻名的“斗笠之乡”,瓦寨斗笠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祖祖辈辈几乎都以竹编手艺为生,全镇几乎家家有篾匠,人人都是师傅。竹编产品主要以斗笠为代表,兼有背篓、筛子,从业群众多,销量好,产品远销泰国、法国、美国。
“杨再和编织的斗笠造型美观、做工精细、结实耐用,被竹编同行赞誉为‘竹编中的活化石’。”贩卖商张美跃不吝赞美道。
近年来,三穗县坚持把盘活乡土人才资源作为乡村振兴的切入口和衔接器,积极鼓励竹编技艺非遗传承人、乡土人才成立家庭手工作坊,通过“合作社+农户+产品”的模式,有效激活乡土人才一池活水,为群众增收致富提供动力源。
“通过分产代销的模式,将斗笠生产原材料免费发放给农户进行分散加工,再统一回收、组装、销售,带动100余户农户增收。”瓦寨镇瓦寨村党支部书记胡明德说道,“从17岁起开始学习竹编技艺,一直没有放弃传统竹编手艺,希望把竹编技艺传承下去,让缕缕竹丝创造更大的价值,带动村民致富奔小康。”
据了解,三穗县采取“一带一”或“一带多”的方式,明确师徒关系,开展教育、卫生、民族文化传承等培训130余场次。截至目前,各类“名人才”成立企业4家,引领课题研究120余项,推广新项目、新技术、新成果50余项,直接带动群众就业16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