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龙炳燕 刘婉嫕
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痛失国之脊梁,举国哀痛。
袁隆平院士为我国粮食安全以及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袁隆平院士与黔东南州杂交水稻发展也结下了不解情缘。
1976年,袁隆平来到黔东南州农业科学所考察、调研。2004年,当时的黔东南州农业科学所一行人,去到了湖南长沙向袁老讨教杂交水稻育种的技术和经验,以及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并在袁老的指导下,带回了两种超高产杂交水稻品种。
“当年的超高产栽培是在黔东南的16个县市实施,每个县的目标产量都是每亩800公斤,后来产量都达到了每亩800公斤以上。在袁老的技术指导和理论指导之下,从2000年到现在,黔东南已经育出了六个杂交水稻新品种,其中包括两个高抗的、优质的、高产的新品种。”黔东南州农业科学院水稻所所长浦选昌向记者说起了当时的情况。
2011年,黔东南州农业科学所一行再次拜访袁隆平,并带回了袁老赠送的两份礼物。
“这两张题词是当时我们农科所要搬迁,为了有个纪念,我们就请袁隆平先生题写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当时想用这个题字来做农科所的门牌,后来没用上。为了勉励全州的农业工作者,我们又请他题了一个‘科兴农旺 农强国盛’的题词,以此来鼓励我们搞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战线的工作人员。”黔东南州农业科学院院长刘业海边指着题词原稿边介绍道。
几十年来,通过袁老及其团队的指导,黔东南州的水稻研究和生产都取得可喜成效。2013年8月,岑巩县被农业部授予了“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如今,全州粮食生产也迈上了新的台阶,2020年,全州建成高标准农田24.3万亩,全年粮食产量132.3万吨,已经实现了自给自足。
在黔东南州农业科学院采访时,拜访过袁老的工作人员嘴里最常念的便是袁老的和蔼可亲,正因为袁老的平易近人,被誉为“贵州怪杰”的唐世友,在2005年11月份举行的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上,得知袁隆平院士当时也参加了会议。会议结束后,唐世友敲开了袁老房间的房门,但当时袁老并没有在房间,深感遗憾。没想到刚过一会,袁老主动找上了门。
“刚好过了十几二十分钟,他(袁隆平)又来敲我的门,我打开门一看是他老人家,我就叫他进来坐,我告诉他,我也是农校的,是凯里农校的,他说我也是农校的,我们两个是一样的。”唐世友回忆道。
交谈中,袁老亲切友好,俩人交谈甚欢。之后根据大会组委会的安排,唐世友还用手掌写了一个“寿”字赠给袁老。
一转眼,时光已过十六载,5月22日,得知袁老逝世,唐世友心中悲痛不已,当天写下了一副挽联,表达心中思念。
“我觉得在我的人生当中能够有一次这样的机会,跟袁隆平老人相会,能给他写一幅字,能和他同框照相,我觉得非常的荣幸,这一辈子值了。”唐世友激动地说。
禾下乘凉梦,仓满无饥恐。袁隆平院士用毕生心血,灌溉稻田飘香。一粥一饭当思之来之不易,当我们端起白米饭的时候,怎能不感恩袁老。也正是因为这份情缘,黔东南州水稻科研人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秉承袁老教导,继续围绕杂交水稻开展研究,不断挖掘杂交水稻产量潜力,为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