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5月26日

试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对策

○ 榕江县忠诚镇中心幼儿园 杨先洪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1、 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需要。

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置身到一个新的天地,扩大了生活圈,新的环境、好玩的玩具,强烈地吸引着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在幼儿园学习、生活。但不会洗手,不会上厕所,不会穿衣等生活自理上的问题,使他们不能很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2、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促进幼儿动作协调性发展。

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将促进孩子的大小肌肉群的发展,和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如吃饭,幼儿不仅学会手喂饭的动作技能,还发展了孩子的手指肌肉的灵活性及手眼协调性。所以孩子每学一项动作、能力,他的大小肌肉群、动作协调性也将得到相应的发展。

3、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要学会独立用勺吃饭,拿杯子喝水,会洗手,会穿脱简单的衣裤等。在孩子学习自理能力技能过程中,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勇于面对困难,敢于克服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抗挫能力及独立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二、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对策

1、改变教育者教育观念

家庭,是人一生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一生教育的第一位老师;日常生活自理技能教育,是幼儿最基本的生活能力的培养,是在家庭环境中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教育。因此,我们把转换家教观念,改进家教方式放在家教工作的首位。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师把自理能力的培养纳入幼儿园教育活动之内,设计一些培养自理能力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教幼儿一些简单的自理技能,如扫地、拖地、收拾碗勺、擦桌椅、整理床铺和玩具……并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幼儿的自理技能,使幼儿形成习惯。

2、增强幼儿的自理意识

首先,创设相应的环境,激发孩子生活自理的愿望。对新入园的幼儿我们从精神和心理上入手,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气氛,产生生活自理的愿望。 其次,对幼儿进行了正面教育,以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如通过谈话“我长大了”“我会……”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以提高他的动手能力和意识,再通过分辨不同行为,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

3、提供幼儿的自理机会

孩子虽小,但我们不能低估他们做事的能力,应该不失时机地为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和条件, 放手让幼儿去尝试、去体验他要自己干的、能自己干的事情。例如,每天安排小值日生。有管理自然角的,即早晨小值日生要早早入园,给自然角的花、农作物浇水。还有餐前值日生,即餐前和老师一起擦桌子,协助老师一起分小盘、分小勺。餐后帮助老师收拾桌子。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每当这时,孩子总会争先恐后地说:“老师让我来分勺子吧。”“老师让我浇水吧。”

4、巩固幼儿的自理行为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还要注意以后的巩固练习。教师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使幼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在生活活动中训练幼儿的自理行为。如厕、盥洗、排泄无处不体现着幼儿生活自理的水平,幼儿教师和家长都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机,指导、监督幼儿的自理行为,使其形成习惯。如,如厕后要求幼儿自觉整理好衣裤,餐前便后要求幼儿能自觉正确洗手,饭后要求幼儿正确漱口的习惯。

从儿童教育来说,幼儿园是一个人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我们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幼儿的健康人格,而良好的生活习惯正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础。教师要充分给他们创造条件,教他们正确的自理方法,多指导、多鼓励、少指责。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最终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我们的孩子终身得益。

--> 2021-05-26 1 1 黔东南日报 c160034.html 1 试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对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