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平县城关第四小学 杨胜伟
一、把握主题,合理选择文本
主题是促使文本聚合的关键线索,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指导中,教师应基于课程需要,设计恰当的主题,并依据主题选择符合小学生情感认知发展需要的文本素材,合理控制文本数量,把握文本核心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在主题的吸引下不断思考与探索。根据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可供教师选择的主题多种多样,如识字、小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童话故事、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等。教师在备课阶段应把握单元内容,对主题进行合理选择与设计,从而为学生的群文阅读做好准备。
主题的选择应根据学生的情感认知发展出发,然后依据主题合理筛选并调整文本。在阅读指导中,在主题的引导下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初步阅读梳理文章的主题思想,阐述每一篇作品中核心的思想情感,当然,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限,一下子概括总结多篇文章,必然会出现困难,教师则可以以某一篇文章为向导,为学生进行分析。如在以“父母亲情”的主题中教师选择《慈母情深》这一篇,并说明该篇文章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然后从文章中提炼主题。这样在接下来的群文阅读中,教师则可以要求学生根据阅读主题,找出了感动人心的段落或句子,并通过小组互动共同分享情感体验。此外,教师还应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为学生推荐更多符合主题的文章,激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拓展与积累。
二、呈现文本,促进文本整合
群文阅读的核心在于多篇文本在同一情境下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因此,在阅读指导中,教师不应与单篇的形式为学生呈现文本,也不应将文本一股脑地推到学生面前,而是应该从根据不同文本内容,有顺序、有条理地整合、呈现,以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深入阅读。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指导中,教师可以利用以下方式对文本进行呈现:(一)举一反三,即以一篇文本为线索,逐渐呈现类似文本,并从多个角度实现对主题的探究。例如在学习《灰雀》《小摄影师》等课文之后,教师围绕“名人故事”这一主题为学生推荐《会变色的报春花》《蔡伦造纸的故事》,为学生设计群文阅读情境,帮助学生在不同时代的名人故事中,感受他们身边的一些平凡小事,进而更加立体、更加真实地了解这些原本停留在历史中的伟大人物。(二)分组递进,即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阅读递进过程,确定不同阶段的文本内容。例如《坐井观天》的阅读指导中,教师利用教材中的《寒号鸟》,同时引入《守株待兔》《盲人摸象》等寓言故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确定阅读的主次关系,并在故事中深入思考,分析不同主旨中展现的道理和寓意,促使在学生的分组探究中拓宽思考空间,提高整体阅读效果。
三、归纳方法,培养阅读素养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指导中,教师注重对阅读方法的讲授与指导,要求学生在群文阅读中总结、提炼阅读过程,逐渐掌握阅读方法,为自主阅读奠定基础。在方法指导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保持对群文的整体把握,也应该结合单独篇章进行深入思考,以提炼阅读主题,提高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总结阅读经验,并将其融入其他篇章阅读中来,灵活运用阅读方法,提高群文阅读效率。
群文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有些学生阅读经验不足,理解能力较差,对于群文的把握缺乏重点,对于阅读方法的运用不够灵活。基于此,教师在教学指导中,应兼顾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的作用,一方面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段,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文本内容,并鼓励学生不断记录、总结阅读经验,消化阅读方法,并在自主阅读中灵活运用;另一方面依据教师的总结与归纳运用方法,及时发现学生群文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设计针对性指导方案,根据学生自主阅读需求,指导其阅读方法,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指导中,教师应基于学生阅读素养发展需要,合理把握主题选择文本,优化文本结构,促进文本整合,加强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探究,归纳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进而逐渐在多文本的阅读熏陶中提高阅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