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杨元彬 龙集祥 杨琴兰) 今年以来,岑巩县将“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主动聚焦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组建党员服务队、校外微课堂、心理辅导班、就业普查组“四支小分队”下沉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纾民困、解民忧,有效提升了广大群众生活质量。
党员服务队办好惠民实事。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采取“8+N”模式,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在工作八小时之外各尽所能,到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主动认领一项以上任务,全面开展政策宣讲、民意收集、技术培训、文明创建、困难群体需求等帮扶服务,帮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解决就业及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今年来,在职党员到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报到2000余人,主动认领社区服务事项3500余项,帮助社区解决实际困难800余件;开展烹饪、护理、种植养殖等40多种就业技能培训达2000人次。
校外微课堂丰富课余活动。社区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支力量,强化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四点半”学校图书室、书画室、教师辅导室和文体活动室等功能配套建设,安排专人担任学校教师,开展学生课外作业辅导、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提升等活动,为家长解忧、学生解惑。与贵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会合作,成立爱心支教联合会,免费提供暑假兴趣培训班,丰富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空余生活及其暑期生活早安排。“四点半”学校每天接纳40余名学生,由4名大学本科毕业的社工和志愿者,每天提供1个半小时“爱心教学”,暑期培训班已吸纳多所大学64名学生会员参加。
心理疏导班解开学生心结。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优势,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学校创新采用心理辅导“家校共育”模式,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由学校组建心理健康党员服务队深入小区家庭开展心理辅导,解开留守儿童沟通心结,每周二至周四开设心理健康培训课,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帮助家长充分了解学生心理。今年来,心理健康党员服务队共开展家庭教育10次,已帮助600余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举办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 25期,培训家长2000余人并颁发“家长培训合格证”。
就业普查组推荐岗位就业。成立以就业辅导员、帮扶干部、楼栋长为主的“就业普查组”,通过开展“敲门行动”、设立就业服务咨询点等方式全面摸排社区群众工种、岗位需求及技能培训意愿,以专项招聘、送岗上门、开设扶贫车间、引导外出务工等,向有劳动力家庭宣传推荐适配度高的用工岗位,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定就业。今年来,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就业意愿普查覆盖4174户 18513人,发放宣传资料20000余份,填写就业意愿表3000余份,有劳动力家庭4054户9254人中有8875人实现就业(其中自主创业341人),全面实现“一户一就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