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平县第四中学 陶方华
“学生写作文,教师改作文”似乎天经地义。探究作文教学实践,本人对作文批改策略作了大胆尝试:放权给学生修改习作,收到了一定成效。个人认为,大胆放权给学生修改习作是很有必要的。
如何改进学生作文,之前一直让我黯然伤神,为了探寻出路,总结一贯做法:“学生写作文,我改作文”。学生拥有写的权力,我掌握改的权力。学生负责写,我负责改,各司其职,似乎泾渭分明。长期以来,这不仅剥夺了学生修改习作的优先权,也加大了我的劳动量又违背了“授之以渔”的理念,更消减了学生审核修改自己文章的能力。一篇文章要想写得笔酣墨饱、沉博绝丽就要学会审核修改润色。否则,文章只会鄙言累句,聱牙佶屈,词不达意。因此,大胆放权给学生修改习作很有必要。
一、为了剔除习作存在的问题,给作文“大洗脸”,必须大胆放权给学生修改习作
革命领袖毛泽东曾说过:“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事就大了。”而我要说:有权力逐步剔除自身问题,他的本事就更大了。
此前,我教的有些学生写作水平与高中生的身份几乎不相吻合,仍停留在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在习作中,漏洞百出,惨不忍睹。如“心”字最后一点(丶)写到“乚”的下面;句逗顿号不分,都用“、”或“。”表示,省略号(……)、破折号(——)标成“波浪线”;通篇语病;思路零乱、结构详略不当;不会审题立意,缺标题,脱话题,东拉西扯,凑拼字数。这些不得不引起我高度重视,在作文讲评和练笔时,我重视了指导学生自我修改作文。学生作文渐渐地好了起来,对个别学生可以说是一次大洗脸。其实,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中就明确指出:“修改,是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的一个过程,也是写作活动由初级阶段通向高级阶段的阶梯,好的作品都是反复修改、多次加工的结果。”
这不由使我想起了宋代诗人黄庭坚“残蝉犹占一枝鸣”这句诗,他最初写的是“高蝉正抱一枝鸣”,写后觉得“抱”字不好,便改为“占”“在”“带”等字,仍不满意,又改为“用”字,并把句中的“高”改为“残”字,“正”改为“犹”字,又经不断吟诵、推敲,觉得还是第一次修改时的“占”字恰切,因而最后定稿为“残蝉犹占一枝鸣。”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鲁迅先生在写完文章之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除,毫不可惜。俄国作家克雷洛夫对自己的作品总是反复不断地重抄,在重抄中增补、删削,顽强不倦地推敲,寻找更为妥帖的词句。每当重抄一行,听起来像生动活泼的口语时,他才满意;列夫托尔斯泰写完小说《诱惑》修改了几次,仍觉缺乏特色。后来,他在收集材料中得到一本法院审讯犯人的记录,阅后顿生灵感,使《诱惑》修改得生动感人了。正如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可见,文章“入妙”须“频改”,也只有习作者本人才能领会。
因此,大胆放权给学生长期多次修改习作,才能逐步剔除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才能更加牢固地运用语言文字,清除文章的污渍。
二、为了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的教学指导思想,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使其终身受益,必须大胆放权给学生修改习作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者组织他们互相修改。”《有效教学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一书中也讲道“新型的作文教学必须改变以往那种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不闻不问的现状,教师应把着力点转移到教会学生自己修改作文上来”。
修改是学生掌握写作技能的好方法,学生批改作文是一个阅读、理解的过程,让学生在改中理解、改中感悟、改中体会情感。
两年前,学生习作都是我批阅,修改的大权几乎掌握在自己手里,平时每次布置的作文,我都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地改,敬业了,负责了。可是,学生作文并没有多大改观。于是,从自身找原因,后来发现我把学生修改文章的权力剥夺了,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当学生自己修改文章时,看不到问题。英国诗人布莱克曾说:“一粒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看出一个天堂。”问题都发现不了又怎能改进自己。我想给学生留一点缝隙,也许写作就会见到光明。
其实,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使其终身受益。在语文作文批阅中,我多次放权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修改自己或他人的习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学生终于可以发现自己文章的毛病,既懂得了修改文章一定方法,养成认真细心习惯,又能揣摩别人写作的意图。可谓腹有方法气自华,学生在不断地写与改的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体验到写作的快乐和适用。假若我谨小慎微、唯唯诺诺、不敢越雷池一步,我想不仅苦了自己,更禁锢了学生。辽宁省特级教师徐世贵在《教师快速成长的10个要诀》中说:“思想是课堂教学的风骨”,《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说明:“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我对这些话的理解就是教学要动脑、讲方法、有思路、有新理念,要有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的权力。
三、为了减轻语文教师庞重的批阅负担,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教育教学中,必须大胆放权给学生修改习作
按照教学常规安排,语文教师每学期要完成16次作文,要求全批全改。对于县级高中没有行政职务的语文教师而言,每学期所任2—3个班级,每班学生50—65人,有个别班级人数竟达70多人,教师每次布置作文就有100—200篇,数量之多。每篇修改以1分钟计算,教师就要耗2—3小时,况且1分钟根本不起效果,要想改得好一点至少10分钟左右。每篇以10分钟计算,教师就要耗20—30小时。这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时间上来说都是一个庞重的负担。
“有所弃才能有所取,有所不为才能大有作为。” 为了从庞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教育教学,我大胆放权给学生修改习作。
其实,学生作文教师改,不是不行,假若在数量和时间的允许内是可以改的,但必须考虑不能剥夺学生修改作文的优先权,不能使之不自觉地丧失修改作文的主动性,不能使之养成对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赖性。否则,你将会成为罪人。
我们都有同感,大多数学生对作文评改看重的只是分数和等级,至于批注的修改方法则漠不关心,具体的修改操作更不了了之。假若评语笼统空泛,学生则是隔靴搔痒,无济于事。个别面批,又由于受时间、精力、认识范围与程度的局限,往往又力不从心,鞭长莫及。
我放权给学生修改习作,并不是说我就可以高枕无忧洒脱一身。我更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和指点,要设法交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与技能,更要他们在改当中领悟到刘勰所说的:“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的道理,这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这需要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循循善诱。首先要培养起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和稳定持久的写作积极性。这是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和习惯的重要前提。同时要着力于提高学生对作文修改的认识,端正其态度。其次要给予学生批改作文的技术指导,使之具有相对的可操作性。规定运用统一的批改符号,然后,还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范围和要求。当然,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要求,修改时要灵活掌握。至于具体的修改方法,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那要靠长期作文修改实践的不断积累和总结。但只要让自己的学生修改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文章,就说明你成功了。
总之,要真正达到写作的目的,达到有效的作文教学,我想就要大胆地放权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修改或交叉修改,才能凸显学生隽逸奔突的才情和明睿深刻的洞察力,才能获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