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锦屏县偶里民族小学 龙本福
小学作文教学很难。小学生阅读量较小,表达能力不足,作文写作没能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愉快。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指导学生从身边点滴开始,关注生活,感悟生活,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感性经验转化成作文叙事的素材,从生活感悟中寻找表达冲动。打开作文教学的大门,就是先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一、从“故事”开始,从点滴开始
“习作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唤醒自己的故事,选择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分享自己故事的过程。”课堂、操场、走廊、食堂、宿舍、上下学路上,都是孕育“故事”的场所。吴勇老师的《我让学生爱上了习作》中就多次提到,只要教师“在意”,老师都可以指导学生用心感悟他们身边的这些“故事”,用心、用脑、用情体验身边“故事”,引导学生把这些“故事”转化成自己写作的素材。
初学作文,常见学生有畏难情绪。“作文就是写话。”叶圣陶老先生提醒我们,作文无非就是把嘴巴的劳动转移到手上,把“心口统一”的快乐合作,变成了“心手联动”的有趣结合。何难之有?略加训练就可以了。
在我的教学经验中,先让学生说“故事”,说他的所见所闻所感;再让学生写“话”,尝试把自己的口头叙述用笔写下来;从点滴开始,引导学生写他的“故事”,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加以加工,用文本写下来,然后适当地加以修饰。“学而时习之”。这里所谓“学”,就是让学生学习这种“写故事”的办法;所谓“习”,那就是一遍一遍地练习,每次作文写作都练习这种“写故事”的方法。先期,我的作文教学就是系统训练学生“写故事”,然后才是循序渐进给学生渗透讲解作文的审题、选材、立意等全方位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二、只有常写,才能会写
我常常跟学生提醒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一句话:“写,只有写,你才会写。”“日记、随感、甚至直白的记录都行。”我要求我的学生随时背支笔,口袋里放着小本子,学着记者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有意义的记下来。“只有常写,才能会写。上学、放学途中总会遇到一些趣事,你可以把它记录下来;或许你曾经饶有兴致地抬头看过的云霞,你也可以把它描写下来;或许你曾经观察过身边兴高采烈的人、焦急等待的人、伤心难过的人、神色慌张的人,你都可以尝试把他们的心理活动描绘出来。”
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都可以让学生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每周开展一次“新闻”交流课。久而久之,“新闻”交流课越来越有声有色,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作文素材越来越多了,作文水平也有所提高了。
三、“我手写我心”
当然,培养学生写作能力,需要注意的还有很多。比如,加强阅读,拓宽知识面;加强审美教学,增强学生对真善美的感悟能力;甚至语法、逻辑、哲思等等基础修养,都应对学生进行常抓不懈地教学积累。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作文训练经验,诚不我欺。
然而,本文强调的“写故事”作文教学方法,是针对连动笔都“畏难”作文初学者的一种教学探索。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经验,质言之,就是要训练学生“我手写我心”的能力。从写自己的“故事”、身边的“故事”开始着手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是在训练学生“我手写我心”的能力,就是要先训练学生把用嘴巴能说清楚的“话”写出来,把想说的“话”写出来。
以“写故事”开启写作教学,先易后难,祛除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蓄积儿童的写作动力;将“写故事”引入写作教学,唤醒儿童的相似生活,让学生把对生活观察的感性经验升华为写作经验;让“写故事”完善写作教学,先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把“写故事”融入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写作能力训练中去。
教育的真谛,不在于给予什么,而在于打开什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手写我心”,从“故事”开始,从点滴开始,“打开”作文初学者的一道心门,“学而时习之”,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并非遥不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