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朝清
近日,山东青岛,贵州籍建筑工人陈江山在工作之余演奏古筝,吸引了不少工友前来围观。据陈江山介绍,他从小就弹琴的梦想。但在18岁的时候他才接触到古筝,之后靠看视频和书籍自学,练习了四五年,学会了很多名曲。(5月24日《新京报》)
在不少人看来,工地和古筝并不搭界,听上去就很违和。在工地干活很苦很累,虽然报酬不算低,但也是挣的辛苦钱。弹古筝作为一种高雅的阳春白雪,建筑工人是看上去并不体面、光鲜的下里巴人,二者通常缺乏交集。这一次,一名年轻的农民工,让二者实现了相遇。
不论是“农民工播音腔朗诵”,还是“工地弹古筝”,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公众视线;这里面固然有互联网带来的传播便利,也和农民工群体的结构性变化密不可分。
弹好古筝并非易事,它不仅需要浓厚的兴趣,也需要抗拒惰性的自律与耐心,更需要笃定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追求。“工地弹古筝”并不丢人,农民工也需要精神食粮,他们的精神家园也需要不断去丰盈和建设。至于那种认为农民工“钱袋子”还不够鼓、玩乐器是不务正业的陈旧观念,显然经不起推敲。
在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精细化的当下,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农民工并非机器人,他们也有情绪情感和欲望,也有精神需求需要填补。在过去一度被忽略和漠视的普通劳动者的精神诉求,如今得到了更多的尊重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