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周燕 陈昆
搬运秧苗、移栽父本、打药除草……初夏时节,在岑巩县龙田镇军屯村军屯组的杂稻制种基地,几十名村民正忙碌在田间地头,大家分工合作,忙而有序,共同织成了一幅繁忙的农耕图。
岑巩县是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作为岑巩县杂稻制种的重要种植区,龙田镇每年杂稻制种面积稳定在2800亩以上。近年来,龙田镇以党支部引领为核心,以村合作社为载体,把党组织建在产业上、建在合作社上、建在基地上,充分发挥党员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领头羊”作用,实现了“村社合一”、统一运作,促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撑起了产业的“铁脊梁”,促进农户和集体经济“双增收”。
朱永辉是龙田镇总院村党支部书记、村合作社负责人,也是龙田镇最早的杂稻制种产业人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杂稻制种产业。利用村合作社流转来的土地,去年,朱永辉在总院村发展杂稻制种50亩,由于经济效益不错,今年,朱永辉将杂稻制种基地拓展到了军屯村。
“得村合作社和种业公司保驾护航,去年的杂稻制种产业赚了钱,今年除在总院村种植170亩外,又在军屯村新增了160亩。”朱永辉说,通过村合作社流转来的土地,有任何问题都由合作社去协调解决。同时,种业公司有技术员全程跟踪指导,有保底价收购,公司还给种植户买了产业保险,发展杂稻制种产业没有后顾之忧,“扩产增收”有保障。
念好“产业经”,走稳“富民路”。多年来,龙田镇一直将杂稻制种产业作为兴镇富民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以村合作社为载体,由村合作社统一规划流转土地,将农村“一户一块田”分散的土地资源“化零为整”,强化党员的产业带动作用,以产业兴旺筑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石。
“我们利用合作社流转来的330亩土地发展杂制种产业,需要3000多人次务工,发放的工资需要40万元左右,我们产业收入的一部分也要拿给村合作社用于村里的公益事业。”朱永辉说,由于有些人外出务工,农村撂荒现象普遍,加上有些土地分散,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不高。通过党员的带动引领,有效促进党支部、党员与合作社发展的同频共振、互促互动,实现村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的“双赢。”
56岁的总院村村民邓金成,是一名建档立卡户,由于身体不好,不能干重活。现在,他的土地租给村合作社后,他成为了租金按年领、工钱按天结的“双薪”产业工人。 “我家三亩地全部租给村合作社,一年有1200元租金,我们用自己的犁田机帮制种大户打耙是200元一天,栽秧就是一百元一天,还包生活。”正在朱永辉的杂稻制种基地移栽父本的邓金成高兴地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让自己实现了打工不用出远门。
目前,龙田镇有村级合作社10个,今年,龙田镇以3个200亩以上坝区为杂稻制种种植核心区,落实杂稻制种面积2800亩,涉及9个村1270户,有100亩以上种植大户9户,其中党员种植大户4户,产业可带动2.8万余人次季节性务工。
“下一步,我们充分发挥好我们村级合作社的平台作用,把我们的土地全部流转到村合作社,我们统一春季搞制种产业,秋冬种时搞蔬菜等其他产业,让土地得到统一高效利用。我们还利用合作社把村里在家的这些劳动力统筹起来,让他们就近就业、就地增收。”岑巩县龙田镇分管农业负责人蒋大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