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锦屏县三江中学 王 东
高中物理学科作为高中教学的重点科目十分重要。但是,由于物理学科涉及的现象比较抽象,逻辑思维比较强,使得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随着教材难度的加深,一些学生逐渐对物理课学习缺失兴趣。新课标要求高中物理教师要注重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只有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高中物理教学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感受。
一、高中学生对物理学习缺失兴趣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基础差,对学习物理缺失兴趣
由于部分学生基础差,对学习物理产生惧怕、厌烦的心理,对通常物理问题的大篇幅文字场景描述或图像,一看就觉得头疼,因此他们根本就不想去认真审题和分析问题。
(二)逻辑思维能力差
学生对物理题目理解不透彻,对物理现象分析能力差。有些题目不能与实际联系,找不到问题的突破口,不会分析挖掘有用信息,从而形不成完整的解题思路。例如,三个不同绳长的细绳拴在一根电线杆上,让电线杆静止,问三根绳拉力大小是否相等,方向是否相同?好多同学不知如何分析,其实身边就有工具可以构建出模型:用笔代替电线杆,拿胶带取三段为绳子,一看结论就出来了,然后用物理理论解释就变得简单易懂了。但恰恰大多数同学由于思维上的懒惰,对身边事物的利用度低,所以很容易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对知识点的认识不明确,理解不透彻,生搬硬套
学好物理,概念是基础,只有学好物理概念,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物体受力分析(任何物体都受重力),在斜面上画物体受重力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重力画着与斜面垂直向下,这样的错误使得问题得不到正确解答。
(四)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差,不善于总结同一类问题的解题方法
例如滑块木板模型,这类问题具有共同的特点:一上一下两物体,各自受力就加速度,摩擦力方向判定是关键,画情景图找位移关系即是突破口,速度关系是纽带,判定是否相对滑动是难点。只要学生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一一解决这类问题就立即变得简单有趣了,而很多学生根本不总结,恐惧心理使他们不能潜下心来分析这类问题的特点及解题技巧,长此以往就打磨掉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五)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差
物理学到最高境界就变成了数学问题,学生不会把数学知识正确恰当地运用到物理问题中去,单纯的数学问题学生会,一旦和物理问题结合在一起学生就不会进行简单的转换。例如,数学中的辅助角公式,在数学中学生会,用到物理中,字母稍有变化,学生就想不到,也不会用了。
二、高中学生缺失学习物理兴趣应当采取的策略
(一)通过在“做中学”激发其学习兴趣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只有多做题练习,才能掌握做题的方法,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课堂知识不感兴趣,但是物理实验有兴趣。教师就要抓住这个契机,精心设计实验课的教学,使不同学生都能从中受益,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巧妙设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仅有45分钟的课堂中,有教师课前的巩固知识的提问;有为新课架设桥梁的引入提问;有讲解中的启发思路的提问;有解题过后的反思提问;有探究新方法的提问、有总结性的提问,还有学生向教师的质疑提问。提问可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巧妙的提问、精准的回答,则能起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答问要及时点评,对答问正确的要给予肯定;对有创造性的答问要给予鼓励表扬;对答问有错的应及时纠正,并对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精神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物理小故事来激励学生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曲折的故事,如人们对于力的认识:最初是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认识统治了人们几千年,而后是伽利略和笛卡儿发现正确的线索,最终是牛顿给出了力的正确的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可穿插这些有关物理学发展的小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通过这些故事可以增强学习的信心,产生攻克难题的决心,同时也可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满足心理渴求,分享成功喜悦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难的问题不应提问学困生,以免他们由于答不出而处于尴尬的境地,从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每单元授课完后,要认真进行单元归类复习,精心设计测试题,对于较难的题目在复习时可进行一些暗示,使学生在复习时具有针对性,在测试时获得一定的成功,从而激发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针对部分高中学生对物理学科缺失学习兴趣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教学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到发展,高中物理教学才能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