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6月01日

天柱县坚持“五好”导向推进旅游业全域发展

本报讯 (记者 王道东 周天亮 通讯员 潘存栋 周荣塘) 近年来,天柱县按照写好“家”文章、打好“水”上牌、念好“山”字经、走好田园路、唱好民族歌的“五个好”思路,紧紧围绕“旅游产业化”目标,积极推进旅游业全域发展。

半岛公园作为天柱县三十里水景长廊重要组成部分,依山傍水,临江而建,整个园区由孝文化园、耕牛文化园、民俗风情园三个部分组成。

“我觉得这个项目建设得挺好的,建成之后,丰富了我们市民的娱乐生活。同时也传承了我们的孝道文化、耕牛文化和民族文化。”天柱市民姚丽说。

近日,天柱半岛公园内上演了一场热闹的侗戏。天柱侗戏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约有160年历史。

“看到了这个非遗的表演,展示了我们天柱的文化生活。”天柱市民栗多庆说。

三十里水景长廊景观,北起赖洞村,东至芹香桥,西接朗江凤园入口,项目全长26.5公里,景区覆盖面积约6780亩,涵盖沿线8个社区10万余人。整个项目集休闲养生、健身娱乐、民族风情、游览观光、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城市江滨景观带。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天柱县的项目整体规划,完善项目的相关设施。同时把项目再进行4A级景区的申报。”三十里水景长廊项目负责人刘君告诉记者。

在距三十里水景长廊50多公里外的三门塘,将家祠文化系统保留了下来。三门塘景区主要由太原祠、古建筑群、家文化陈列馆、水榭歌台、刘氏宗祠等景点组成。

“来了过后,才发现三门塘这么漂亮。从文化内容里面,就有我们家风家规, 让我感受到了这种文化气息。”游客杨迪高兴地说。

几乎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家祠,而每个家祠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家祠文化,正确引导和教育后世子孙,天柱县还专门成立了家文化陈列馆供游客参观学习。

“家文化陈列馆是由家规家训、革命家风、红色家书和廉洁家风四个展厅组成,每一个展厅都包含了一个‘家’字,也充分展现了我们天柱县对家文化的重视。”三门塘景区解说员陈玮玮介绍。

今日之天柱,不仅有古祠家风、民歌非遗等传统旅游,如今还打造出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地良、中国传统村落——抱塘、国家森林乡村——南康、被英国《每日邮报》评为世界最奇异九大村庄之一——甘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摆洞等亮丽名片。

据统计,今年“五一”期间,天柱县共接待游客11.95万人次,同比增加151.25%,旅游总收入0.67亿元,同比增加109.37%。

“下一步,我县将围绕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提出的‘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 把全县景区景点和传统村落串联起来,逐步实现处处是景、四季可游,着力打造天柱旅游的亮点和品牌,主动融入全域旅游大格局。”天柱县政府负责同志说。

--> 2021-06-01 1 1 黔东南日报 c160439.html 1 天柱县坚持“五好”导向推进旅游业全域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