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西流
5月26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高三六班的同学在最后一节活动课,给班主任和英语老师准备了一个惊喜。学生们在黑板上签名写上祝福的话,还给老师唱了《不说再见》和《北京东路的日子》。班主任和英语老师收到惊喜后感动流泪。(5月31日《新京报》)
随着高考即将来临,在这感恩惜缘的时节,高校如何办好毕业仪式,学生如何同母校和老说声再见,如何维护师道尊严,又成为人们一个热议话题。如此语境下,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高三六班的同学精心组织“最后一课”,不仅在黑板上签名祝福,给老师唱歌,而且用“特殊请假条”方式,向老师表达感恩之情。这种庄重而又朴素的感恩方式,让老师感动得泪流满面。特别是,高考生的“最后一课”,不仅释放出了感恩情怀,而且传承了尊师重教遗风。
看到这样的场景,应该感到欣慰和震撼。高考生用“最后一课”,感谢老师的辛勤培育,显然是一种正确的感恩方式。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现在,这种美德被金钱和物欲冲击得支离破碎了,学校越来越不受到敬畏,老师越来越不受到尊重,我们迫切需要用这样一种感人场景,这样一个震慑人心的方式,去唤醒学生的道德情操,去启迪学生的感恩情愫。
事实上,高考生的“最后一课”,比时下流行的“谢师宴”,更具有积极意义。“谢师宴”是一场让老师、学生及家长都感到疲惫的“游戏”,给师生情笼罩上了物质化和庸俗化的阴影。其实,平时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就是对老师最好的感谢;而学生在毕业之际,“最后一课”,则是感恩情怀的勃发与升华。更重要的是,学校庄严的校训,教师的园丁精神,是学子们要用心咀嚼、好好传承、认真光大的精神财富。因此,为老师上好,为恩师准备一件小礼物,或通过网络视频向老师说一声“我爱你”,唱一首祝福歌,尊师重道的意义更深远、更厚重、更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