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进忠
黎平茶产业现状
全县现有茶园面积26.1万亩,投产茶园22.6万亩,全年干茶产量1.3915万吨,综合产值11.9亿元,累计带动劳动力就业6.6万余人,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全县有3936亩茶园获得有机茶园认证,有机产品认证4个,无公害茶园认证面积已达19.06万亩。注册有机茶企业31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1家,州级龙头企业17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1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1家),茶叶加工企业121家,标准化清洁加工厂36家,通过SC认证14家。
主要做法和成效
1.县委县政府重视。2020年9月县委、县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黎平茶产业“1147”发展格局,强力推进黎平茶技术、标准、品牌、运营“四统一”,指导全县茶产业多元化发展。
2.加强基地建设。2020年,全县新建标准化茶叶基地1814亩;茶园提质增效10960亩,低产茶园改造4524亩,均超额完成任务。
3.重视抗疫保产。敦促企业做好复工备案,督导企业做好防控方案,备足防疫物资,指导防疫生产,开展技术指导;实时监控春茶生产情况,着力解决各企业防疫物资不足、劳动力不足、流动资金不足等问题。
4.推进产业扶贫。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各项工作,指导企业提升茶产业加工能力,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增收,2020年累计带动劳动力就业6.6万余人,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抓示范带动,探索产业脱贫新模式。重点推进以黎平县侗乡福生态茶业公司“辐射带动型”模式:“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5.做大茶产业品牌。按照“四统一”要求,制定和发布了“黎平雀舌”、“黎平香茶”、“黎平白茶”团体标准;设计了“黎平茶”公用品牌logo,同步规范茶叶包装;统一技术指导;开展黎平茶执行标准培训10多次,培训1000多人。
6.强化宣传推介。参加全国百县“我为家乡代言”农产品网络推介活动,提高黎平茶知名度;举办中国侗乡茶城开市暨黎平茶品鉴交易会;代表贵州省在甘南举办“干净黔茶全球共享——黎平茶·香天下”贵州茶产业甘南推介会,成功打开甘肃市场。又分别在长沙、杭州、深圳举办“黎平茶”主题推介会;在中山、长沙、济南、南京各新增“黎平茶”销售窗口一个。举办“周六·我在茶城炒茶”主题活动;发挥媒体宣传效应作用。
7.开展茶企服务。协助茶企做好入保工作,协助保险公司做好茶园病虫害理赔查勘协调工作。2020年,全县茶园投保16126.6亩,保费58.45万元,赔付金额99.38万元。2020年完成技术指导72次,质量监督34次,开展各项培训23期2304人次。
8.加大招商引资。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赴浙江进行茶产业考察和招商引资,并与湖州方路茶业签订意向性夏秋茶收购框架协议;组织县茶产业发展专班分赴广西三江县和贵州湄潭县、凤冈县、江口县四地开展学习、调研和考察,组织专班、企业赴甘肃兰州考察调研,为黎平茶打开了甘肃市场。
9.亮点及成效。一是宣传推介促营销。举办了“我为家乡代言——我爱黎平茶”网络直播推广活动。活动直播浏览量超过110万人次,实现线上线下交易额180万元,有效解决农产品难卖问题。二是开展采茶技能比赛。为推广“双手采茶”技术,提高茶农采茶质量和数量,黎平县组织采茶能手在深入茶园开展双手采茶技能比赛,从中选出参加全省采茶技能竞赛人选。三是创新提高加工水平。推动区域加工厂整合试点建设,通过推动集中办厂、统一收青、集中加工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按黎平茶执行标准加工,首批启动水口、洪州、坝寨片区试点建设;掀起一场加工厂整治活动,按时间节点、分批次对全县茶叶加工厂进行了卫生环境集中整治和规范加工指导,巩固黎平茶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做“干净、健康”黎平茶。四是做好开发促创收。推广茶青机采茶技术,加强基地标准化管理,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夏秋茶产业发展获得长足进步,有效提升茶青下树率。其中,碧峰茶业2020年生产大宗茶180余吨;潘嘎老茶业生产大宗红茶450余吨直接出口新西兰。五是获得荣誉情况。黎平县再次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为“全国茶产业百强县”。茶企在参加国内国际各种茶叶评比中获得金奖、银奖、优质奖共8个。
问题和困难
1.标准化管理不够。标准化生产管理是茶园建设和未来产品的主要竞争力。黎平县茶农、茶企对标准化建园和管理的技术水平及意识普遍重视不够。大部分茶园基地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服务设施跟不上,造成管理成本高、管理不到位。
2.茶企竞争力低。全县茶叶加工企业绝大多数是以初制加工为主的个体茶厂和家庭作坊,企业实力相对较弱,当前无规模上企业;同时人员和资本成分复杂,生产、销售资源整合任重而道远。企业的经营理念传统、生产管理粗放、设施设备落后,竞争企业较多易产生恶性低价竞销,干扰市场正常秩序,大量茶企在低水平上重复竞争,严重制约品牌宣传、市场拓展、资源集约化利用等。
3.生产加工能力弱。大部分都以生产春季名优茶为主,茶青下树率低。主要问题在于机械化生产、机械采摘程度低,茶园管理与茶青采摘都以人工为主,成本高,产量低,效益差。
4.龙头企业带动不强。企业规模不大,目前全县省州级龙头企业有28家,但形成规模的仅有七、八家,且企业机制不活,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精深加工没有突破,产品附加值不高,大部分企业只是简单的粗加工,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难以上档次,缺乏市场竞争力,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县国有公司引领作用、补短板作用没有发挥。
对策与建议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经济振兴,黎平县按照茶产业“1147”发展格局,紧盯全县投产茶园稳定在23万亩以上,新建高标准茶叶基地5700亩,提质增效茶叶基地19600亩,全年干茶产量1.45万吨以上,综合产值12.5亿元以上,实现公用品牌“黎平茶”销售量5000吨以上的目标,着力推进“健全一个领导班子、做强一个品牌、培育一个龙头企业、建成一个茶叶博物馆、培养一支专业人才队伍、建立一个长效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的“六个一”工作,推动全县茶产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多领域提档升级,全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1.健全班子,做强品牌。建强茶产业专班,细化成员单位分工,建立长效考核机制,让乡镇和业务部门更有担当。以将“黎平茶”打造成贵州省最受消费者喜爱的茶叶品牌为目标。力争完成“黎平茶”证明商标申报,今年内新建标准化茶叶基地5700亩,完成茶园提质增效19600亩。引进或改扩建清洁化、标准化生产线,完成6个以上加工能力建设项目;加大招商力度,力争年内引进一家茶叶深加工企业落户黎平。加强宣传推介,组织和鼓励企业参加国内各大茶叶推介展销活动,力争开展“黎平茶”主题推介会3次以上;对内开展“黎平茶”品牌文化“六进”工作;指导全县茶企完成“黎平茶”销售量5000吨以上。建立销售团队“三北市场”,制定营销策略。设立“黎平茶”专营店面和物流补助,设立“黎平茶”营销奖励基金。鼓励茶企到全国一、二、三线城市及东北、西北市场开设“黎平茶”专营店3个以上。在机场、高铁站、车站、高速服务区广泛设立“黎平茶”专柜,广泛投入“黎平茶”产品。
2.培育龙头,建成“茶馆”。集中资源培育侗乡茶城公司(或茗侗公司)为茶产业龙头企业,支持入规,加快茶产业“四统一”。实行“国有公司+茗侗公司+区域龙头企业”一体化运营管理模式,推行“反租倒包”生产经营模式,推动中低产小茶园做成高产高质大茶园,实现抱团发展。抓住省“十四五”期间在全省范围规划新建10个茶叶博物馆的契机,积极对接,在中国侗乡茶城建立一个综合茶叶博物馆,完善茶城业态,使之成为黎平县茶产业讯息、茶文化、茶知识交流传播平台。
3.培养队伍,建立机制。加强与贵州省农科院茶科所、贵大茶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力争开展各项培训200人次以上,提高从业人员技能水平。打造一支百人茶文化宣传员队伍,一支百人技术骨干队伍。建立一个长效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加强监管力度,坚持发展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开展茶园除草剂专项整治,全面杜绝各类除草剂在茶叶基地的施用。加大茶叶质量抽检,确保抽检合格率100%,同时全面推行黎平茶“带证(合格证)上市”机制。
(作者单位:中共黎平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