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武进
读书时如果心不在焉、囫囵吞枣、食而不化,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书读完以后,也都抛之九霄云外了。很显然,这不是一个会读书的人,这样的读书也没有意义。凡是会读书的人,他们深知读书是一种心灵活动,必须营造一种恬适娴静的心境,才能进入书的世界,了解世界,了解内心,使自己开茅塞、除陋习、得新知、长见识、养灵性、增智慧,更好地面对这个世界的酸甜苦辣与喜乐哀愁,这种感觉多么美好。
书海浩瀚,即使穷其一生,也无法读完世界上所有的书籍。所以,我们必须有选择性地去读。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读一些经典名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望远,让我们的眼界更加开阔,胸怀更加宽广,思想更加厚重,内涵更加丰富;读一些经典文学,它能给我们最深刻的见解;读一些美丽的诗歌,我们就生活在抒情的天堂,获得一生中最美丽的财富……
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对于我们来说,读书应当转变观念,在读与自身职业相关书籍的同时,多读“闲书”,即多读点人文社科等非功利性书籍,那些书籍具有思想性、文化性等特点,尤其是名著,国内的或者国外的,那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我们可以多读些此类书籍,促进个人素质和文化素养提升。当大家将读书的功利目的抛开,人的灵魂就会有所依靠,内心得以长治久安。
古人云:“学必悟,悟而生慧。”悟性之有无是区别读书优劣的主要标志,因此我们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读懂,而是要读通,这也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悟性是能够学会的,但却不可以教授。一般来说,悟性的获得需在娴静的冷环境中,通过自己反复揣摩,不断内省、反思、渐悟、顿悟,从而获取智慧。渐悟与顿悟都是获得智慧的途径,渐悟是逐渐的,顿悟是突发的灵感,像创造性的灵光一闪念。读书人只有获得悟性,才能达到“通”的境界,方算得上是一个真正会读书的人。
一个会读书的人才是智者的开始,不管你多大年龄,不管你喜欢看哪类书籍,对你而言,都会受益匪浅的。只要你开始喜爱读书,只要你愿意去读书,那么你已经在通往智者的道路上。在这样一个大部分人都行色匆匆低头赶路的年代,成为一个偶尔抬起头看看星空的人,那无疑就是会读书的人了。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一个会读书的人后,你会发现自己其实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