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延滔
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每个都冠以象征其时气候的名称,并且应验神奇,鲜有偏差。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太阳的运行规律和气候变化总结出来的,自古以来就指导着农事生产,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芒种,则直接以农事命名。拆开来讲,“芒”,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种”,则是指谷黍类作物的播种。它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解释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农谚亦云:“栽秧割麦两头忙,芒种掌灯夜插秧。”极其形象地说明了芒种的“忙”。所以在农村,人们管芒种也叫“忙种”。
历代文人骚客多有以芒种为主题的佳作,直观地反映了芒种的气候和农事。如陆游的《时雨》:“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气候“时雨”,农事“插秧”——一幅活灵活现的桑梓芒种图跃然纸上。异曲同工的还有宋·楼璹的《拔秧》:“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齐。清晨且拔擢,父子争提携。既沐青满握,再栉根无泥。及时趁芒种,散著畦东西。”以及唐·元稹的《咏廿四气诗·芒种五月节》:“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等等,不胜枚举。
四季里的植物,都有着自己的特性和生长规律。小满一过,各地的气温明显升高。风自南向北吹来,挟着些干热。芒种一般在阳历6月6日前后,顶多差上一天,这是死定规矩的。芒种时节,玉莲浮清塘,“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水珠在鲜嫩的荷叶上滚动,晶莹剔透;浮萍在水面开出了红色的小花,远远地一朵一朵漂浮着,路过的人忍不住驻足流连。芒种到来,草木幽深,北国的石榴花红的火艳,南方的枇杷树果实金黄。干热风吹过,麦田泛起金色的波浪。放眼田野,除了那些高大的杨柳擎着的绿伞,一派金黄,田野间呈现出“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的景象。
“芒种三天见麦茬”,在华北平原,这句农谚真的是八九不离十。民间还有“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的谚语,说明这个时节已是较晚的播种期,必须抢时播种。北方必须抓紧农时播种玉米,南方则应该抓紧栽插水稻,不然庄稼的生长期不够,必然造成减产。因此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芒种一到,是一年中最忙的时节。
芒种既意味着播种,也意味着耕耘,还意味着收获。这不就是人生么?没有播种,没有耕耘,便没有收获。悟懂了“芒种”,也就参透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