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6月08日

打造传统“家文化” 让沉睡资源“活起来”

—— 天柱县做好“家祠文化+旅游”增强核心竞争力

○ 通讯员 唐安平

为唤醒沉睡数百年的民间家祠资源,天柱县将家祠文化的打造作为文化兴县、旅游强县的重要战略之一。近年来,天柱县先后制定一系列方案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系统挖掘富有特色的家祠文化资源,做好“家祠文化+旅游”的整体规划与综合利用,激活姓氏文化爱好者的旅游热情,增强天柱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旅游井喷式增长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为传承利用好家祠建筑群这一独有的民族文化资源,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部署,组织实施清水江家祠群综合保护、抢救与利用。结合“家文化”建设主题,引资金额10亿元,规划35万平方米,建设百家姓家祠建筑群,打造中国家祠品牌文化城。

进入四月以来,前来天柱县乡村参观踏访的游客络绎不绝,日渐增多。

古民居、古桥、古井、家祠古建筑……连日来,天柱县坌处镇抱塘村一批又一批游客纷至沓来,有的是旅游团体,有的是亲友结伴,有的则是家庭团游,他们不停地用手机、相机拍照留念。

抱塘村是一座具有500多年历史的苗族、侗族聚居的民族村寨,2018年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这里百年以上古树成荫,自然风光秀丽,吴氏和粟氏家祠、年代久远的窨子屋等文物古迹众多,堪称清水江一绝。

一位坐在家门口抽着旱烟的古稀老人如数家珍般向笔者介绍道:“村里传统古民居35栋、窨子屋7栋、家祠2座、风雨桥2座、土地庙13座、古井2 眼、学馆遗址1处、碑刻8通、石板路18条、花阶路10条。”

一个小小的村落完好保存如此大规模的古迹,在清水江流域实属罕见。在这些古迹中,最具代表的是分别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6)和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的粟氏家祠、吴氏家祠。

这两座古建筑已经闲置多年,近年来通过政府引导,群众自发筹资进行修缮并与其他古迹一道向游客开放后,带来了良好旅游效应。村党总支书记吴传隆感触颇深地说:“唤醒闲置家祠资源,盘活乡村文化旅游,村民得到大大的实惠,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活力。”

天柱县位于黔东湘西接合部,素有“黔东第一关”之称,自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建县,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明末清初,清水江水运鼎盛时期,一批木商、盐商、布商等成为巨富,并在沿江码头附近村寨修建家祠,各姓氏家祠如春笋般涌现。

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坌处、远口、白市、江东、瓮洞等乡镇,保存较好的家祠古建筑多达100座,形成以清水江沿岸家祠分布带,为利用清水江黄金水道开发旅游产业提供了核心的文化资源支撑。”

在天柱县,民众自发保护家祠的意识深厚,各级政府对家祠的抢救性保护更是不遗余力。天柱县人民政府于1984年、1995年、2002年、2003年先后四次公布19座家祠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最近,又有8座家祠被公布实施保护。2002年贵州省文化厅还拨出专款用于天柱包括家祠在内的文物保护。

特别是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坌处镇三门塘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后,为天柱确定以家祠文化作为文化兴县、旅游强县的决策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各乡镇(街道办)结合实际探索创新,充分弘扬家祠文化,恢复古建筑原貌,延续历史文脉,提升传统村落品位,同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巧妙地修旧复旧,不断加强对家祠古建筑的抢救与保护工作,让全县越来越多的家祠古建筑重新走进人们的视线,焕发勃勃生机,真正成为富民的“黄金屋”,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近年来,天柱县系统挖掘独特的家祠群景观和优秀家祠文化,引领全县文化旅游的创新发展,让沉睡数百年的家祠文化资源“活起来”,增强了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以家祠建筑和民族文化为切入点,激发文化旅游的驱动力,让富足的民族文化资源变成经济吸引力。

家祠文化作为振兴天柱旅游的创新点和兴奋点,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拉升了旅游人气。县政府通过科学、系统的规划设计,有效盘点和利用好旅游沉睡资源,带动相关产业的比翼齐飞和超常规发展。同时,以“互联网+”“全域旅游”的思维,优化资源配置,以创业带动就业,激活民间资本活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再上新高。

2015年,坌处镇三门塘刘氏宗祠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后,天柱县巧借东西部扶贫协作之机,先后投入1.5亿元,全面打造以三门塘家祠景区为代表的旅游特色小镇,加大对家祠品牌的升级打造,推进家祠文化与旅游产业相融合。

2020年8月,依托“来天柱嗨”直播嘉年华晚会和云游苗乡侗寨直播节系列活动,将三门塘历经400年的家祠古建筑与文化推向世界,打造三门塘“旅游名片”,提升家祠旅游品牌知名度,让传统民族村落成为“网红”打卡点,力争创建成4A级景区。

当年9月,天柱县“中华家祠文化园”建设项目被正式纳入贵州省投资促进局招商项目库。

投资额10亿元,建设占地35万平方米的中华家祠文化园。以清水江家祠文化为核心,探索“复制”百家姓家祠建筑群模式,深化传统“家文化”理念,建设以百姓家祠文化园、姓氏堂号民居园(旅游客栈)、中国传统文化园(书法、诗词、国画、音乐)、姓氏名人文化园、姓氏牌坊等,组建家祠文化研究(院)会、国学堂等,把“家文化”城打造成以家祠、家谱、家祭、家规家训、家学家教、国学传承、家庭旅游等为特色的旅游景区,将天柱打造成世界华人寻根问祖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天柱县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对当地文化旅游信心十足地说:“丰足的家祠文化是天柱县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文化资本’正向‘经济资本’转化,并不断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新活力,全县旅游经济实现井喷式增长将指日可待。”

--> 2021-06-08 —— 天柱县做好“家祠文化+旅游”增强核心竞争力 1 1 黔东南日报 c160982.html 1 打造传统“家文化” 让沉睡资源“活起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