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凯棠镇中心幼儿园 张 莉
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与自我防范能力,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奠基,关注幼儿全面发展、促进他们树立安全防范意识,离不开家长与老师的共同努力,应提升幼儿园安全教育有效性,构建家园共育机制,促进家长参与。这样,才能使安全教育渗透到孩子认知、生活与实践活动当中去,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使其能够察觉危险因素,具有应对能力。从而,保护孩子不受各种危险因素的伤害,让家庭教育与学前教育更具一致性。
一、浅议幼儿安全教育家园合作机制问题
(一)部分家长安全意识淡薄
加强幼儿安全教育,应提升家长的关注。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否及时、有效,对孩子的身心成长影响颇深。在乡镇中,很多青壮年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孩子与老人一同生活。安全教育事关重大,离不开家长与幼师的一同努力。
在少数民族地区,老人对孩子的养育,主要集中在照料其生活起居上,因观念相对落后,有的家长安全意识相对淡薄。孩子外出玩耍,仅有不到一半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会询问孩子去哪里玩、告知其应该注意什么,很少有家长会告诉孩子如何应对危险。
(二)家长安全知识储备不足
因乡镇生活与城市存在一定差异,家长对孩子安全教育的重视度也有着明显不同,而危险因素又是无处不在的,需要让乡镇中的民众掌握安全教育知识。很多家长安全知识储备量不足,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引导略显不当。抑或因其自身安全知识掌握情况多有不足,更谈不上教导孩子。还有的家长认为安全教育是幼儿园、学校的责任,认识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外加很多当地老人不会用普通话展开交流,习惯讲苗语,给家园合作带来较大的困难。
(三)缺乏有效安全教育技能
除了幼师与家长间的沟通问题,促进家长配合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开展,有的家长较为缺乏安全教育技能,无法把握安全教育引导的“度”。
很多老年人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要么便是强制管束,要么就是极尽恐吓。这便会造成有的孩子十分胆小,什么事都不敢尝试;还有的孩子过于顽皮,家长的吓唬式教育根本不起作用,甚至适得其反,这也使安全教育实施遇阻。其不仅反映出家长引导方式多有不当,也伴随着安全教育技能严重缺失的问题。面对孩子的哭闹,反其道而行之,对其实施打骂、威胁与吓唬。虽然孩子产生表面的臣服,但这样的安全教育也是无效的,更是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的。
二、简析幼儿安全教育家园合作对策
(一)促进教育观念转变,加强家长的安全认识
形成家园共育机制,引入家长参与,需要使其建立正确的幼儿安全教育意识。为了给幼儿身心发育创设良好的环境,还需家长不吝对孩子进行耐心的引导,为他们讲述安全教育故事,也不应对孩子形成过多限制与保护,促进孩子形成安全防范能力与自我保护意识。
因此,可组织幼儿园的特色活动,吸引家长的关注与参与。还可开设两场相同的安全教育沟通讲座,让苗语表达流畅的老师负责与那些习惯讲苗语的家长沟通。从而,让家长找准自身在幼儿安全教育工作中的定位,承担起应有的教育责任。例如,带孩子一起过马路,应遵守交通规则;去集市上买东西,告诉孩子要跟随大人,如果不小心与家人走散,不要惊慌、哭闹、乱跑,应寻求警察的帮助。
(二)引导家长积极参与,使他们储备安全知识
让乡镇幼儿园安全教育迈向新的层次,还应不断地充实家长的“安全知识储备库”。面对家长安全素养不足问题,应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为此,可编制幼儿园的安全教育手册、重视对新媒体的运用,让家长进行安全知识与技能的深入学习。通过提升他们的安全素养,使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
例如,可利用广播、电视、微信群及幼儿园编制的教育手册,提高家长的辨识能力,使其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还可以邀请消防支队工作人员、警察等到幼儿园进行安全知识宣讲。还可以利用幼儿园的宣传栏,推出安全主题教育知识,让家长每日在接送幼儿中,获取大量、丰富的幼儿教育安全知识。
(三)完善家园合作机制,使家长配合安全教育
为了提升幼儿教育的全面性与实效性,还应形成健全的家园合作机制,加强幼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让家长认同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开展形式,积极配合安全知识宣传,形成良好家庭教育氛围。
可组织幼儿园安全教育亲子活动,避免设置难度过高、运动强度较大的活动项目,可以“消防大作战”“安全用电,远离危险”“防拐演练”等活动,促进家长与孩子的共同并参与,使孩子掌握安全知识,提升自我认识,树立防范意识。
三、结语
总之,乡镇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需焕发新的生机,家园共育也面临新挑战。这便需要基层幼儿教育工作者形成工作反思意识,能认识到促进孩子建立安全意识、密切家园合作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促进家长的自主参与。使家庭安全教育与学前安全教育具有连续性、一致性与协调性,让孩子参与实践活动、获取安全意识、具有自我保护能力、助力安全教育高效开展,让幼师与家长展开对话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