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周燕 陈昆) 初夏的岑巩县平庄镇后坪村山峦叠翠,如画美景在草木的蓬勃生长中更加秀丽动人。
围上罩衣、持稳剃头器,丁光培一手搭在雷银生的肩膀上稳住其身体,一手熟练地操作着手中的电动剃头器,雷银生头上蓬乱的长发一点点的消失不见,干净清爽的光头显得整个人更加精神。
丁光培是平庄镇后坪村文书,也是一名退伍军人,更是一名党员。
自雷银生的母亲过世后,丁光培就当起了雷银生兄弟俩免费的“爱心保姆”。经常走访看望、筹集四季衣物、代买生活用品、打扫屋内外卫生……这份善举,丁光培已经坚持了4年。细致入微的照顾,给了无依无靠的兄弟俩亲人般的温暖。
“一个月给他理一次发,经常来他家里看看,帮他打扫卫生,看他缺什么就给他买什么、筹集什么。”丁光培说,现年58岁的雷银生和46岁的弟弟雷国平都存在智力障碍,其中雷银生不但不能正常交流,生活也不能自理。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兄弟两人分别享受到了特困供养救助政策和低保政策,基本生活有保障。
“我不仅和雷银生是寨邻,更是一名党员和村干,帮助雷银生这样的弱势群体是我应该做的,我会一直坚持下去。”丁光培说
“小”问题连着大民生,小服务凸显大情怀。平庄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小事难事,主动“问诊”于群众, 把群众的需求“表情包”当作工作的“晴雨表”,将为民办实事、做好事作为精准落实“学史力行”的落脚点, 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个“小事情”“小问题”当成工作中的大事情来抓,党员干部主动下沉一线解民忧,当好群众的“服务员”“贴心人”,用一个个“微行动”践初心 ,着力满足群众的“微心愿”,解决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涵养“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
和雷银生一样,55岁的丁光虎在家就解决了“心头事”。 丁光虎是平庄镇后坪村的一名建档立卡户,由于不熟悉手机操作,上门代收养老保险金成了他的一个“微心愿” 。
聚焦不懂互联网、不熟悉手机操作的社会群体,后坪村通过开展上门服务、代办服务等,让广大群众更多更好地享受到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便民服务资源,丁光虎在家里就缴纳了养老保险金。
“不会操作手机,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这些也是个麻烦事,现在村干上门来服务,省事又省心。”丁光虎高兴地说,村干们上门来代收养老保险金,还给他宣传相关政策,虽然今年养老保险最低缴费调整至每人300元,但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建档立卡户最低缴费还是每人100元,他们按时缴养老保险金,晚年基本生活就有了保障。
“我镇聚焦群众关心关注的农业产业发展、劳务就业、特殊困难群体关爱等方面,每月确定一个‘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平庄镇主要负责人说,该镇通过上门送服务、送技术、送关爱、推行赶集日村干部坐班制度等措施,切实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变为“为民办实事”的生动实践,促进在学习党史中悟思想、在为民服务中践初心的强大“能量场”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