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江县下江镇良文教学点 吴正祥
一、要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达到熟读成诵
古诗词无论是语言、内容、思想和情感与当今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相当大的距离。课堂上40分钟时间,学生是来不及把整首诗所包含的知识点全部掌握的,因此,课前预习、搜集资料、了解古诗的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指导学生:一是解题。古诗的题目较为凝练,要花一番工夫才能真正理解。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诗人李清照尚未出嫁之前,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这样教学,学生既培养了搜集信息的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听说能力,同时又加深了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对诗歌整体感情基调的把握。二是了解人物。首先了解作者,即诗人。学生可通过各种渠道,如图书馆、网络等,查找、探寻诗人的生平、经历、主要成就,以此来了解诗人。其次要了解诗中的其他人物。如《别董大》这首诗中,“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里的君就是指董大。那么董大是谁呢?他和高适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三是熟读。朗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会读的生字,拼一拼,再多读几遍,争取熟读成诵,为后面的古诗学习作好铺垫。
二、根据诗词意境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诗词教学
中国的古诗词都来源于诗人的真实生活,能够体现诗人当时的真实感情。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古诗词的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充满欲望。例如在教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例子,理解诗词的写作佳境。“少小离家老大回”,什么是少小、什么是老大?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具体理解这句诗,儿童或者更大一点的时候离开了家乡,是什么原因促使离开家乡的?为什么回来?回来做什么?如今回来的情形又是什么样?当年的小孩在今天的小孩子眼里是什么形象?村里的孩子怎样和诗人打招呼的?说明了什么?乡音和鬓毛都说明了什么?这样激发学生对生活经历的回顾,回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重拾生活的精彩片段,更好地感悟诗词意境。这样可以直接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得学生的小学语文成绩得到提升。
三、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时,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从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在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时,我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何难忘江南,发挥想象从而读出对江南的赞美。
四、也可采用画面教学法展示意境
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从三年级上学期起就鼓励学生根据诗意大胆想象,自己动手为古诗《所见》《绝句》《小池》等配画,在创作中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大胆作画,一张张充满童稚的画面,展现了他们对诗意的理解程度,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更让他们在诗的意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通过为诗作画,反馈出他们对诗词的理解,调节了教学气氛,使学生学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