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柱县坪地镇中心幼儿园 刘露燕
幼儿园是幼儿学习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是提高幼儿综合能力的重要时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将课程内容借助于游戏化的方式进行展现。可见,幼儿园的课程游戏化是幼儿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要创新游戏方式,使游戏更贴近幼儿,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一、传统幼儿园课程教学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课程文化的本质就是情智创造,不仅要注重对幼儿学习能力的提升,还要重视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传统的幼儿园课程教学以教师讲解,幼儿配合为主,课堂氛围十分枯燥无趣,难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长此以往,幼儿就会逐渐失去对课程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这样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施策略
1、激发兴趣,设计趣味情境
幼儿的年龄较小,具有爱玩的天性,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趣味情境、激发幼儿的游戏参与兴趣是课程游戏化教学开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我在带领幼儿玩丢手绢的游戏时,根据幼儿的成长特点,设计出趣味自由的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对游戏参与的兴趣。我首先将游戏的规则向幼儿进行讲解,之后将大家一起唱歌的游戏形式改为歌词接龙的形式,按照顺时针的方向, 指定儿歌《虫儿飞》让幼儿进行歌唱接龙,这样的游戏形式使幼儿表现出了极强的参与兴趣。
2、变更形式,结合生活体验
游戏来自生活,在幼儿园的课程游戏化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内容进行融合,让幼儿深切体会到游戏的乐趣,并促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例如,在带领幼儿开展模仿游戏时,我就会变更游戏形式,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动物呢?”通过这个问题将幼儿引入到生活情景当中。 有幼儿回答:“我家养有一头黄牛。”还有的幼儿说: “我家养有鸡和鸭。”幼儿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比较了解,而不常见的动物则了解不多,于是我就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幼儿播放一些动物的图片和视频,让幼儿了解更多的动物,随后我再拿出一部分动物的仿真头套,让幼儿戴上,组织幼儿一起玩模仿动物动作的游戏,这样就能够让幼儿对其它的动物有更深的印象, 从而提升幼儿对外界的认知能力。
3、注重差异,增强情感碰撞
教师在开展课程游戏化时,必须要注重幼儿之间的差异,根据幼儿的不同情况,对游戏内容进行合理的创新和优化。 例如,在带领幼儿开展“套圈”的游戏时,我就会在课前提前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再对幼儿所反映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准备好幼儿所喜欢的玩具物品。为了适应幼儿的性格特点差异,我将游戏中所需使用的圈替换成了荧光棒所组成的圈, 再将幼儿所喜欢的玩具摆放在空地上,让幼儿进行套圈游戏,只要圈中了相应的物品,幼儿就能够得到那个玩具。在这样的游戏中,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得到了增强,并且锻炼了幼儿的肢体协调能力。
4、常态教学,推进游戏渗透
在推进幼儿课程游戏化的同时,教师更需要充分利用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深入协调课程与游戏之间的关系,让幼儿园课程常态化的教学与游戏进行巧妙融合。例如,在教学“交通常识”的过程中,组织幼儿玩开汽车的游戏。我先讲解游戏玩法:请2-3名幼儿当小司机,其余幼儿当乘客,乘客愿意上谁的车就把手搭在谁的肩膀上,教师用红绿灯指挥交通。开始游戏:红灯亮了,汽车停下;绿灯亮了,汽车前行。看一看小司机是不是遵守交通规则;让幼儿轮流当小司机,不限制汽车数量,让幼儿当信号员用红绿灯指挥交通等。游戏活动让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课程教学达到了预期目的。
总之,游戏化教学的课程设置让每个幼儿都可以参与其中,能够充分激发孩子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在满足幼儿自我展现的心理需求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团队意识,调动了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