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山县西江民族小学 龙桂平
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学阶段的重要学科,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功课。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的美术教学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小学美术课成了学校的“摆设”,素质教育成了“纸上谈兵”,导致了学生长期以来得不到全面、有益的素质发展。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主要动力。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当中,如何提高小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至关重要。笔者在教学中有如下体会: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师既是课堂上学生知识的传授者,也是课下与学生打成一片的好朋友。《新课标》强调:“美术教育方式的创新,是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一种自由、和谐、双向交流的教学氛围。”因此教师要勇于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走到学生中间去,扮演“剧目的设计师”,并与学生结成“合作伙伴”,乐于跟学生一起学习、表现。
在课堂上,教师尽量使用幽默有趣味的语言和教学方式来进行知识的传输。在课外,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美,善于观察、勤于绘画,让学生体会美术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特点,也从侧面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二、 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
一节课的前五分钟,学生刚回到教室,他们或玩游戏玩得意犹未尽,或参加课间体育活动尚气喘吁吁,大多数同学都情绪激动,心绪难平,如果这时候老师立即传授新知识,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这个阶段中老师应该用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小笑话、小谜语、小故事、小游戏等教学手段,巧妙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是听一首优美的音乐、欣赏一下精美的图片,把学生的心收回来,回到课堂中,然后再不失时机地揭示教学目标,让学生轻松愉悦地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为进入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动之以情的课堂教学
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适合低年级小学生、有助于当节课教学的教学环境。而动之以情的情感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所以,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不仅具有过硬的美术基本素质,还应具有动之以情的情感教学能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喜欢上美术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上美术课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四、就地取材的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就地取材,将书本上的美术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发现美丽、善于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就目前新课标工艺美术比重增加的趋势下,农村小学可以将身边熟悉的材料引入课堂。例如,在进行工艺课教学时,可以利用身边的材料,如在进行贴画教学时利用河边的石子、岸上的树枝、河畔的落叶等等,材料不仅经济实惠,而且源于身边,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创作的欲望。
五、 鼓励式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教师要发现和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看到他们的进步,使他们对自己的才能产生自信心,让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总之,农村广阔的田野、丰富的自然环境为农村的美术教育提供了生动的课程资源,为美化和丰富学校的活动环境提供了材料,不仅使身处农村的孩子们感受到了美术课的生动有趣,还更有效地促进了低年级学生的创新意识,坚定了农村孩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培养了农村孩子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为其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