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6月12日

端午粽香

□ 杨邹雨薇

我们家祖孙几代人都喜欢吃粽子。记忆中,每年端午节,爷爷和奶奶都要亲手包粽子。那时候,家里还有一两亩田,爷爷奶奶就把其中一部分种糯米。后来,稻田被征收了,爷爷奶奶就去买糯米,用来包粽子。

家里有一座近八十年的老木屋,木屋前有个小天井,天井中间,有一口水井。端午节前几天,奶奶就去二十里外的她娘家天河桥村摘回又大又青的粽叶。如果没有时间去,就跑到街上去买。家里包粽子选料苛刻、几近完美。所选的糯米,必须饱满,又白又壮,选好后用米筛过滤掉细碎,然后用簸箕晾晒,挑出杂质,放在那里备用。

到了端午前夕,奶奶先用井水把糯米浸泡着,并准备好板栗、猪肉、红豆之类的佐料。然后会烧一锅水把粽叶和棕叶(棕树上色泽深绿、叶片修长的扇叶)烫一下,然后用井水漂洗。粽叶是载糯米的,而棕叶是当线用来捆绑的。漂洗的时候,几岁的我最爱去帮忙压水,感觉很好玩。泡过后的粽叶绿得发亮,透着特别的清香。奶奶就把棕叶撕开成线条,此时的棕线柔软如丝,极富弹性。有时候,还准备几片荷叶,用来包大大的枕头粽子。

做好准备之后,奶奶就将浸泡好的糯米跟猪肉、板栗或红豆拌在一起,把粽叶及棕线拿过来,然后开始包粽子。

包粽子的工具简单,一双筷子,一个汤匙,就可以包了。只见奶奶灵巧的双手将粽叶对折一下马上反旋,粽叶就成了一个圆锥形,然后用汤匙将糯米灌进去,再用筷子使劲地将米往下压,差不多时左手拿着圆锥体,右手将上端的粽叶盖下来一压,再就细长的棕叶一捆,一个结结实实,有棱有角的三角圆锥形的粽子就算完成了。我和堂哥模仿奶奶的动作,可就是包不好。父亲也是这样,倒是母亲包出来的还不错。至于爷爷,包小粽子的手艺远不及奶奶,奶奶便要他去烧火、倒水。但是,包枕头粽子的时候,却少不了爷爷。因为爷爷的手劲大,捆绑出来的枕头粽子扎实,不会散开。

等糯米全包了,爷爷奶奶就把四五只小粽子扎成一串,大家便休息。晚饭后,爷爷就将所有的粽子放进大锅,注满水盖严锅,然后与奶奶或父母轮流烧火。烧火很讲究,开始大火,水开了之后,掺入一些冷水,再用小火煮一个通宵,这样煮出来的粽子不仅熟得透而且耐放。

端午节那天早上,起床洗漱之后的我,还有堂哥堂妹,往往会享受到一种特殊待遇:被爷爷奶奶用雄黄酒涂抹额头、手臂,乃至肚脐眼。然后,看见他们将剩余的雄黄倒在屋角墙角每个角落,据说可以驱蛇虫。

我们小孩子却不稀罕这些,因为惦记着锅里的粽子。额头上的雄黄酒还没有干,我们就去找粽子吃。跑进厨房,拿起那一个鼓鼓胀胀的粽子,匆匆撕开粽叶,张嘴一咬。哇塞,真香啊!那种味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直回荡在自己的舌尖。

而今,爷爷奶奶已经年逾古稀,不再包粽子了,而我也刚刚参加了工作。端午临近,星城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粽子卖,粽子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可我想起了小时候吃过的粽子,伤感再也品尝不到那种亲情浓浓粽叶飘香的美味了。

--> 2021-06-12 1 1 黔东南日报 c161364.html 1 端午粽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