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6月12日

艾叶又飘香

○ 崔道斌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说起艾叶,大家都不陌生,每到端午,人们常把艾叶绑成一束,插在门楣之上或是门楣两端,以防蚊虫,辟邪祛病。

艾叶,别名艾、艾草、艾蒿、萧茅、香艾、冰台、遏草、蕲艾、艾萧、蓬藁、灸草﹑医草﹑黄草﹑艾绒等。艾,属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常生于路旁、荒地、河边及山坡等地,也见于森林及草原地区。

艾叶的命名与孙思邈颇有渊源。传说,名医孙思邈从小便对医学充满浓厚的兴趣,自五岁开始便跟随父亲走街串巷给人看病,经常独自到山上去采集药材。有一天,孙思邈和他的小伙伴在山上一起玩耍,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摔了一跤,脚一下子肿了起来,动弹不得。小朋友难以忍受疼痛,坐到地上哇哇大哭。面对这样的意外,孙思邈灵机一动将地上的一把草放在嘴里嚼烂,涂抹在小朋友的疼痛之处,不一会,小朋友擦了擦眼泪,肿痛也逐渐消失。身边的小朋友都感叹孙思邈的厉害,问这是什么药,孙思邈思考片刻,小朋友哭的时候总是哎哎的,不如把这种草药叫作“艾叶”吧。此后,艾叶的这个称呼便一直沿用至今。

艾叶,其实就是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全株都可以入药。中药典籍记载艾叶性温,味辛、苦,具有温通阳气、驱寒止痛、温经、止血、安胎、降湿、杀虫等功效,被人们誉为“草中钻石”。艾叶中硒含量很高,是公认的抗癌植物。

在古代,艾叶被人们赋予了各种辟邪的说法,每到端午,人们便倾巢而出,采摘艾叶悬挂于房屋门前或门窗之上,到后来逐渐形成了端午节悬挂艾叶的习俗,再发展到后来,甚至有了在端午节“悬艾叶、带艾虎、食艾糕、饮艾酒、熏艾烟、洗艾澡”的多种用艾习俗。

民谣中有“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之说,这其中的“五毒”就是指蛇、蝎、蜈蚣、壁虎、蟾蜍。而人们认为艾叶具有防疫的功能,能够驱散“五毒”。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叶中的挥发油(香味成分)对多种致病细菌及病毒均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艾叶虽小,但全身都是宝。不仅可以入药治病、针灸去疾,还可制成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艾蒿馍馒、艾蒿糍粑糕、艾蒿肉丸、艾蒿饺子等风味独特的饮食享用。

在中国,艾叶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在人们心目中,艾叶已经是一种传统延续的象征。

--> 2021-06-12 1 1 黔东南日报 c161373.html 1 艾叶又飘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