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6月14日

石光荣:

格哈,跨越时空的对话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佳丽 潘皇林 康莉

人物简介:

石光荣,男,苗族,1965年8月生,居住于丹寨县雅灰乡送陇村,传统舞蹈苗族格哈省级传承人。格哈汉译为“古瓢舞”,是一种以“古瓢琴”为乐器领舞的民间舞蹈。石光荣学习传承了最为传统的格哈,包括制作、“祭祀”和“娱乐”等,通过传承,让非遗传承人与传统文化艺术有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汽车行驶至丹寨县雅灰乡送陇村时,已经是下午五点多,尽管天色渐暗,也没有挡住几名游客的热情:他们也是从县里赶来,专门来村里看“格哈”的。

格哈舞,苗语也叫“gax hab格哈”或“zek gix hab ” “走格哈 ”即 “跳给哈 ”。乐器独特,基本上是农民自娱自乐自制的最简单易学的乐器。乐器是用一根长50公分的泡桐木镂空一端作琴箱,形如瓢状,蒙上薄木片作震板,瓢状作共鸣器,再绷上两根牛筋弦,用马尾或棕丝做成弓弦,裹上松脂,马尾弓作发音器而形成。

等待村民们穿好百鸟衣、拿起古瓢琴、围圈踩起舞步,游客们赶紧拿出设备拍摄,兴起便加入其中。

几名男格哈演奏者手拉格哈在前跳,后跟身穿绣有彩色抽象龙、凤的白羽衣,衣角缀白羽毛的女性舞队,排成一字形,顺时针方向翩翩起舞。舞步为每节三拍、六个音,左右脚各起三步、也有各起三步后向左或右翻转复踏的,手摆于胸前,作生产劳动的动作。

“演奏时,按照当地的语音,以手指压弦,发出的音每根弦四个音,符合当地苗语八个音调,演奏一首歌时,即按歌词的音调压弦,只要懂得歌词的人都能听懂弦音。随即,按照弦音和领舞者(即拉琴领头者)的舞步起舞。”舞罢,领头的石光荣介绍。格哈琴音色古朴明快,节奏律感觉清脆、回旋,舞蹈轻松自如。为了学习制作古瓢琴,石光荣四处拜师学艺,如今已是省级传承人。

“丹寨苗族格哈舞,目前仅存于丹寨县雅灰乡的雅灰及送陇几个寨子,中年男子基本都会演奏格哈琴,但年轻人会演奏的已寥寥无几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人数逐年增多,年轻人很少接触和传承,逢年过节虽然也有演奏和舞蹈活动,但大多是观众,参与者甚少,如再不加以保护,在不久的将来,格哈琴也将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了传承正统古瓢琴,石光荣热情地教授学生,同村的石光林今年正在积极申报县级传承人。

而在石光林身上,有新一代传承人的特点,他积极地搜集古物,自己出资筹建一个新的博物馆,热情地向游客们展示苗族的文化,有不少游客被吸引。

“格哈与芦笙具有同名和同源的关系,始于唐宋之前,盛于明清之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苗族各支系都还保留有格哈文化,由于苗族没有文字,汉文记载多次以芦笙代称。从苗族传说、古歌和格哈歌词来看,格哈是苗族母系社会和渔猎时期的产物,格哈舞是苗族文化活动内容,也是苗族的精神与文化支柱。”石光林表示,由于当地相对闭塞,现在跳的格哈舞和以往几乎没有区别。

格哈舞有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叫“猎兽”节。过去上山猎兽三天,现演变为将一头雄健水牯牛放在场院里,众男子用长矛任意向牛击刺,直到把牛刺伤。围观者则拉着格哈,跳着格哈舞助兴。现在老人去世时,凡杀牛的,都采用这种宰杀方式,使格哈舞更显得古老而神秘。

“格哈舞”已申报国家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苗族在历史上的长期迁徙,因而格哈舞也几乎失传。清朝后期和民国初期苗族各支系都保留有格哈及格哈舞,但后来逐渐被芦笙所取代。现居住在雅灰乡和送陇这一地区的这支苗族,长期居住在深山里,没有与外界交往的条件,也没有其他娱乐乐器和舞蹈,因而幸存保留了下来。

近年来,村民们利用自己的特长把这些技艺发展成为了非遗文化产业,不仅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还让这些古老的手工技艺得以很好地传承保护。

古瓢舞不像锦鸡舞那般明媚动人,也不像芒筒芦笙祭祀乐舞那样雄浑,但它们都是苗族传统舞蹈中的文化奇葩,在当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更通过传承,让今时的传承人与传统文化艺术有了一场跨越时空对话。

--> 2021-06-14 石光荣: 1 1 黔东南日报 c161313.html 1 格哈,跨越时空的对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