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穗县八弓镇木界小学 吴 燕
小学高年级学段的学生,由于有了一定的阅读量,理解能力有所增强,思考问题也逐步深刻化,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的组合能力也有所提高,作文不再是学生学习中的大难题。尽管如此,乡村学生一遇到作文时,依然感觉不知从何落笔。从笔者从事多年的乡村小学语文教学,对乡村学生作文难的问题进行了梳理,认为要提高乡村高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从“观”“感”“写”“读”四个方面入手。
一、观
所谓“观”就是观察。古人云“胸中有丘壑,下笔若有神”。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储藏的信息量越大,对问题处理的敏捷度就越迅速,梳理问题的思路更清晰。高质量的作文必须来自生活,而又是生活中的提炼。老师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观察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花一叶、一人一事,在观察中让学生首先学会认识、记录,了解其名称和习性,把握事物的规律,学会收集材料,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有头有尾,能经得起推敲。有些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走马观花、浅尝辄止,走一圈下来似乎看见了许多,认识了许多,但提笔时好像什么也没有,脑子一片空白,这就说明观察不仔细,不认真记录,所以肚子里没有“货”,只好东拼西凑,瞎胡乱编,应付了事。
二、感
感就是感受。感受的过程就是一种体验过程。体验是需要情感的,要将身心融入其中,才能深有感触,也才能写出感人的作文。作文的感染力自己必须要投入情感去写,写出的作文首先能感动自己,最后才能感染他人。一篇好的作文,情感是骨肉,语言是外衣,如果无骨肉,再好的外衣也是无意义的。所以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必须倾其情、献其爱、言之美,这样才能感化学生,让学生对人、対物、对事产生情感,才能认真去投入、去感受。可以周末带学生外出到附近乡村漫步田野、观赏山水、体验农活、与人交流等等,一方面增强学生的爱家情结,让学生能立志为家乡建设而努力学习,为家乡而书写华章;另一方面感受乡村生活,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学会勤俭节约,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像这些感受,都是满满的家乡情,也就是作文的“骨肉”。
三、写
写的过程就是文字的组合和语言的组织。怎么写?写些什么?从什么地方入手?这就看学生观察得怎么样,感受的程度如何了。我们许多老师平时就是布置学生写,而不去引导学生如何去写。例如要求学生写《我的家乡》《一件有意义的事》或者《我的同学》等等。作业一布置下去就规定什么时候交上来。但学生怎么写老师不说,只要的是结果。这样怎么能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写好作文首先教师要组织学生去观察、去体验、去感受。在观察和体验中教师要有效引导和启发;其次,要求学生写教师也得写。在作业讲评时,教师不妨先让学生听老师是怎么写的或者学生的作文讲评结束后再念老师自己写的作文,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才集中,记忆才深刻并明晰写的范例。年长月久,学生就会知道写作文如何理清线索,如何取舍才能主次分明,如何表达才能感染自己和他人。
四、读
读书,是自我陶醉的一种享受。它除了可以提高表达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会自己读自己写的文章,在读中推敲段落的结构、文字的组合和语言的组织。通过反复朗读,就会发现文中有许多不足,如语句不通顺,有错字别字或漏字,情感不能全面表达等等。许多老师在上作文课,除了指导学生如何作文之外,却忽视了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朗读,所以出错的特别多。再加上老师在作文讲评时,评价方式不妥,缺乏鼓励性语言,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作文写作失去兴趣,使老师的作文课就变成了事倍功半,费力不讨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