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龙丽琴 何宣杰) 6月10日,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中,我州申报的《苗族古瓢舞》入选传统舞蹈名录。此次申报是以丹寨县雅灰乡为传承中心地区,并以雅灰乡送陇村相关素材为基础资料进行申报的。至此,该县拥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增加到八项。
丹寨雅灰乡送陇村是苗族古瓢舞的发源地之一,在送陇村芦笙场上,苗族妇女们头戴银角,身穿绣有彩色抽象的龙、鸟图案的白羽衣翩翩起舞,舞蹈形式主要为男古瓢手拉古瓢在前跳,女性排成一字形逆时针方向。舞步为每节三拍、六个音,左右脚各起三步,手摆于胸前,作生产劳动时的动作。
“我们苗族姑娘从小就会跳古瓢琴舞,得知我们的古瓢舞入选国家级非遗,我很自豪,我要把舞蹈一直传承下去,一直跳下去。”雅灰乡送陇村村民石佳芬激动地说。
《苗族古瓢舞》始于唐宋之前,盛于明清之后,流行于雅灰乡境内的雅灰、送陇及排路三个苗族自然村寨。苗族古瓢舞多在春秋两季或节日举行,演奏的舞曲有邀约曲,赞美曲、欢舞曲、生产劳动曲(尤其反映渔猎内容)和分别曲。
苗族古瓢舞非遗传承人石光荣说:“今后我们要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古瓢琴舞。”
截至目前,丹寨县共有八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分别是苗族古瓢舞、苗族贾理、苗年、芦笙音乐(苗族芒筒芦笙)、苗族服饰、苗族芦笙舞(锦鸡舞)、苗族蜡染技艺、皮纸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