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平县城关第八小学 林茂青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在课堂学习时存在小动作不断的问题,尤其是在课堂开始阶段,很多小学生难以有效集中注意力,有时会交头接耳,有时还沉浸在课间游戏中,还有的小学生完全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对教师的提问毫无回应,这些都会影响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要通过技巧性的课前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着重激发小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欲望。
一、小学数学课堂导入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堂导入过于单调
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从旧知识导入,可以通过看图的方式导入,还可以通过故事导入、悬念导入、生活化问题导入等多种方式。但很多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只利用一种方式,就是从旧知识导入到新知识,而且导入的语言也比较平淡,这使得很多小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对课程学习失去了兴趣。虽然教师在后续的讲解中准备了诸多有趣的道具,课件也制作得非常精美,课程内容非常充实,但是因为在导入时学生的兴趣不高,所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导入的随意性较强
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课堂导入环节的重要性,也能够做到设计有效的课堂导入环节,但很多教师采用的课堂导入方式带有一定的随意性,造成课堂导入与后续课程之间的衔接性不强,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接收,问题解决意识也没有得到有效培养。
3、导入环节过于喧闹
很多教师本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一原则,对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非常重视,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影音视频、道具、精彩故事等多种元素,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但这种片面求新求异的导入方式,在课堂的开篇过度消耗了学生的注意力,显得后续知识的讲解十分平淡,加之新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很多小学生在课堂后期提不起精神学习。这种过于喧闹的课堂导入方式产生了喧宾夺主的不良效果,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
二、课堂导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技巧
1、兼顾学生年龄特征,有效设计导入方式
课堂导入不仅要考虑课程本身的特征,更要兼顾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特点。以低龄段学生为例,他们控制注意力的能力比较差,而且活泼好动,因此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一些动作性活动;而对于年龄稍大一点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影音素材等完成导入。高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较强,这样的导入方式能够舒缓学生的情绪,使他们静下心来听课。以小学一年级“20以内不进位加法”一课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小木棒自己动手摆一摆。教师可以先从10以内的加法开始进行摆小棒训练,然后让学生试着摆一摆10以上的加法,逐步提升难度,训练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学会细心、认真地计数,通过动手自主探究2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仅仅让学生简单地动手,更要鼓励学生自主去发现算理、探索规律,强化小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
2、明确导入目的,细化导入环节
教师要明确课堂导入的目的,围绕目的对课堂导入进行有效的增、减、添、调,使课堂导入既能有效促进教学,同时又简洁明了。以观察物体这节课为例,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直接拿出物品让学生观察和触摸,这样可以很好地建立学生的直观认知。但是这种导入方式有一个缺点,就是小学生因为不明确观察的目的与方法,不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观察,需要教师不断地通过问题来引导。而频繁的提问和讲解,又会使学生观察的注意力变得分散。
3、吸纳借鉴,参考优秀教师的课堂导入经验
随着教学经验的增长,教师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不断反思和总结,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进步。除了反思之外,还要借鉴优秀教师的成功案例,吸取他人的教学智慧,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互联网时代,很多优秀教师都会把自己讲课的视频上传网络,教师要有选择地观看和借鉴,对于优秀的公开课、观摩课、培训课程等,教师要静下心来学习和观摩。教师与教师之间也要多交流、多探讨,吸收其他教师的奇思妙想,反思自己的课堂导入方式。
课堂导入包含着多种教学智慧,每一节课的导入方式都不是唯一的,不同的课堂导入方法达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不能单纯为了导入而导入,更不能为了精彩而过度夸张地导入。导入不需要华丽,而是要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使学生的大脑能够有效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