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余天英) “兄弟姐妹们,咱们可以争取把细节处理得更好一些,只有一天就正式演出了!”“加油!”“加油!”6月18日,在凯里学院会堂,《侗寨琴声》的演员们正在一遍又一遍地排演,一次又一次地相互鼓励着。
在排演现场,记者不仅了解到《侗寨琴声》的排演进度,同时感受了这部具有黔东南民族文化特色的侗戏魅力和氛围。
剧目的传承创新是戏剧艺术发展生存的关键。《侗寨琴声》不论是在人物刻画、表现形式,还是语言表达、舞美设计方面,都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凸显了政治性、时代性、民族性、艺术性的高度融合,唱响了“民族原生态·锦绣黔东南”品牌。
“这几天天气炎热,我们的剧目依然坚持排演,每一位演员都希望争取做到更好的状态。”州歌舞团相关负责人张华告诉记者,通过参演者自己的所感、所知、所悟,相信在演出的时候能给观众带来一个让大家喜爱的舞台角色,也预祝《侗寨琴声》将来能够上一个高度,走得更远。
据悉,长期以来,我州强化品牌打造与扩大影响共生共荣。拍摄本土题材电影《侗族大歌》荣获第49届休斯顿国际电影节雷米金奖最佳艺术指导奖和评审团特别雷米金奖最佳导演奖两项大奖;《仰欧桑》《云上绣娘》《银秀》等一批文化精品获得国际国内大奖。
6月19日即将在凯里学院上演的《侗寨琴声》是一部反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题材的戏剧,它将把黔东南优秀地方文化推向全省、全国舞台,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已成为黔东南走出贵州、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一张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