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6月19日

杭州一家人:跨越山海的支教情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珺 杨玲 姚宁 通讯员 王炳真

夏季,湿热笼罩着云贵高原上的榕江大坝,大雨冲刷着两岸青山。浙江来黔支教的申屠国良夫妇的车冒着瓢泼大雨,艰难行进在盘山公路上,目的地是偏远的榕江县三江乡有路小学。

这天是6月11日,距离7月10日结束支教返回浙江,仅剩30天。

返程的日子越近,申屠国良和他的桐庐教师团成员们,越觉得时间紧迫。走访偏远小学,为山里学校送教送课,是他们课余一直在坚持的事情。

从去年10月份开始走访乡村小学,该县19个乡镇桐庐教师团访了十多个。申屠国良说“只要有时间,就尽力争取把剩下的几个走完。”

千里支教的“夫妻档”

申屠国良原是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圆通小学校长,妻子汪辉是桐庐县迎春小学英语教师,他们与榕江县的缘分正是源于一次到偏僻小学的“走访”。

2019年11月,桐庐县组织骨干教师到榕江县走访支教,申屠国良带领桐庐县圆通小学三名教师来到榕江县仁里水族乡中心校支教一周,这一来,让申屠国良心里系上了长久的牵挂。

“孩子们在透风漏雨的木制小楼里学习,初秋,衣着单薄的山里娃就在操场上嬉戏玩闹。我读书的时候都已经不是这样的条件了。”申屠国良感到心酸,他想为孩子们做点什么。

回家后,他拿出与孩子们的照片给妻子汪辉看。看着照片里丈夫与孩子们互动的场景,同为教师的汪辉对丈夫说:“有机会我们把这所小学承包下来,你教数学、科学,我教语文、英语,用我们的知识帮助这群孩子走出大山。”自此,到榕江支教成为夫妻二人共同的心愿。

2020年7月2日,得知桐庐县将组织骨干教师到榕江长期支教,申屠国良夫妇一拍即合,双双前去报名。

申屠国良是前去报名的第一位校长,是组团式帮扶中,难能可贵的教育管理人才。杭州市委组织部为了表示对支教校长的支持,让他有什么要求尽管提。而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派他到条件最差的学校。

一心想去山区支教的申屠国良,唯一放不下的是当时已94岁高龄的奶奶。

“你放心地去吧,尽心去教好山里的孩子……”老人得知他的决定后,非但没有阻拦反而很支持,临走时拉着夫妻俩的手叮嘱道。

带着奶奶的叮嘱,当年8月下旬,申屠国良夫妇与其他浙江骨干教师一起到榕江县开展支教工作,为榕江县带去了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桐庐地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申屠国良夫妇与另外3名桐庐老师被分到古州四小,全心全意投入到该校的教学工作中。

学生眼中的“怪老师”

“校长好!”课间时分,申屠国良穿行在校园里,孩子们热情响亮的问好声此起彼伏。

申屠国良停下脚步欠身慈爱地回应“同学,你好!”一路的互动令人动容,完全不见山里孩子怯生生的模样。

申屠国良一行五人初到古州四小时,眼前的学校,崭新且现代化,学校内部环境优美。了解后得知,这是贵州大力开展脱贫攻坚战的成果,新建的学校吸纳了全县三分之一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孩子就近入学,此前申屠国良走访的乔腮小学的学生赫然在列。

一年时间,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已是判若云泥。他和汪辉默契一笑,为孩子们能有这样的学习环境感到开心,也为国家教育扶贫的巨大魄力所震撼。“硬件设施已完备,接下来就看我们的了。” 申屠国良对妻子说。

初见新校舍时有多震撼,初见孩子们时就有多震惊。

2020年8月31日,崭新的古州四小正式开学。申屠国良作为第一任校长,正式与2187名学生见面。

榕江县古州镇第四小学是榕江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学校,2020年秋季投入使用。

作为第一任校长,申屠国良的责任并不仅仅是任教,还得为整个学校设计合适的教学秩序与教育风格。

“山里长大的孩子活泼好动,像花果山的小猴子,不仅会跑会跳,还会爬会‘飞’。花坛里面、栏杆架上,甚至围墙上都有他们的身影。”申屠国良很发愁,他担心孩子们因贪玩而受伤。

通过组织“百师走千家”活动,申屠国良了解到2187余名学生中,近一半学生是留守儿童或单亲家庭,他为孩子们家庭教育的缺失而感到心痛,也感到自己身为校长的责任重大。

每天清晨7点,申屠国良准时站在榕江县古州镇第四小学校门口,向走入校园的学生们点头示意:“早上好!”最初,孩子们面对这位新校长的问候总是羞怯地躲开,“他们愣愣地看我一眼,有些则埋头快速走开。”这儿的学生从没遇到过“站在校门口打招呼的'奇怪’校长”,还不太习惯。

“就得要孩子们习惯。”与其空洞地说教,要求孩子们讲文明,懂礼貌,不如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几乎每天清晨,申屠国良都会早早地去校门口站着迎接学生,遇到不搭理他的学生,他会上前去一直反复“问好”,直到得到孩子的回应。渐渐地,校园里孩子们都能大方的互相问候,自信的眼神也越来越多。

学会说话、学会走路、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申屠国良和老师们商议后,制定出“四学”目标。在申屠国良与老师们的悉心引导下,孩子们的不文明行为逐渐在减少。

成绩的落后是一时的,德行教育的缺失却会影响孩子一辈子。为此,他把德育放在首位。“孩子们的很多习惯仍需要长久的引导。”申屠国良希望山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开心、自信地拥抱未来。

老师眼中的“总校长”

纠正了学生的行为习惯,申屠国良开始着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古州四小作为一所新学校,多数教师刚从大学毕业,教学经验不丰富,如何帮助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成为申屠国良担任校长的首要任务。

“强校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 申屠国良成立“同融学社”,每周三晚上,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学习、交流、研究,为青年教师解答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并开展青蓝结对工程,通过新老教师“师徒结对”的方式,帮助青年教师成长。

妻子汪辉以实际行动支持丈夫的所有工作。在新老教师“师徒结对”中,杨小慧在汪辉的帮助下任教的一个班级,英语成绩平均分一个学期提高了30多分。

申屠国良的办学理念得到师生认可的同时,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学校教师张世英和杨合莲,分别获得县数学优质课一等奖及县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这让榕江县教育界对桐庐教师团队的指教能力佩服不已。为此,县教育局希望申屠国良带领的四小骨干教师给全县老师上展示课,传授先进的教学技能。

“我们都说申屠校长是'总校长’,他不仅操心四小的教学工作,还带着桐庐团队不断给山区老师传经送宝,把先进教育的种子撒到各个角落,令人敬佩。”榕江县教育局的工作人员介绍,在最后一个月的时间里,申屠国良仍在教学之余认真准备授课内容。

今年2月25日,申屠国良的奶奶突发脑梗住进了医院,当时申屠国良夫妇已购买26日前往贵州的机票,开学在即,奶奶嘱咐他们以工作为重。3月21日上午,申屠国良接到奶奶病逝的消息,没能送一手将自己带大的亲人最后一程,他心中充满了愧疚。

远离亲人,克服病痛,夫妻二人用敬业奉献诠释着人间大爱,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山海情谊。

今年3月,申屠国良夫妇荣登“中国好人榜”。

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今年6月初,研究生毕业的儿子申屠云奇也来到榕江,给六年级的孩子们上数学课,用实际行动支持父母的支教选择,让这个家庭有了不一样的团聚意义。

离别的日子越来越近,夫妻二人带着桐庐团队外出送教的步伐却越来越勤,夫妇心中诸多不舍。一年时间太短,妻子汪辉感慨,他们还有许多计划没来得及实现。

“四小就像是我们一手拉扯长大的孩子,回到桐庐,我也会牵挂这里。”

与妻子的多愁善感不同,申屠国良有更务实的想法——他回去将推动自己所在学校与四小建立“空中课堂”,通过网络同步视频上课的形式,让山区学生与沿海的学生一起,上优质课,接受更好的教育。

--> 2021-06-19 1 1 黔东南日报 c161800.html 1 杭州一家人:跨越山海的支教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