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6月22日

小学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探究

○ 黎平县洪州镇中心小学 龙 平

在新课程改革推动下,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生好奇心、探索欲强,好玩好动的年龄性格特征,组织多样有趣的学习活动,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投入问题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数学思维。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展开讨论研究。

一、立足生活经验,问题情境生活化

为配合小学生认知水平,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点都是浅显易懂的,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中的知识点编排与展示都密切联系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是生活中常见、可用得上的知识。所以教师在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时更要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与思维发展需求,符合学生认知与兴趣爱好,才能让设计的问题情境更合适、富有趣味性,更容易被小学生接受并引起共鸣。例如,在《百分数的意义》一课讲授时,教学目标要求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百分数,理解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感受百分数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乐趣。我创设实操性的问题情境,拿出A、B两个水杯,装上同等的水量,在A水杯加入一勺盐,在B水杯加入半勺盐,然后问:“哪杯盐水更咸?”让学生通过这个实际演示过程的观察然后思考,再尝一尝,得到结论:“水量相同的情况下,盐放得多的水更咸。”然后再分组讨论:“如何表示出哪杯盐水咸呢?”将问题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中,让学生更容易投入,找到问题解决办法,将知识点内化吸收。

二、利用游戏活动,问题情境趣味化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趣味化的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小学生都比较贪玩好动,非常喜欢游戏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游戏活动来创设趣味化的问题情境,把学习新知和游戏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游戏中自我探索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时,我设计了一个“猜水果”的游戏:课件出示很多图片,学生任意说第几个图片,老师都能很快说出是什么水果,老师打开图片,果真是教师猜的水果,为什么老师会这么神奇,学生随意说,老师就能猜出水果,接着老师告诉学生我们一起来研究,首先让学生知道水果是按苹果、香蕉、菠萝、草莓、苹果、香蕉、菠萝、草莓这样的顺序排列的,是每4个为一组,第13个图形是什么水果?13÷4=3…1,当余数是1时,就是第一个水果:苹果,学生通过数一数的方法让学生验证确实是苹果;当余数是2时,是第二个水果:香蕉;当余数是3时,第三个水果:菠萝;当余数是0时,最后一个水果:草莓,从而让学生总结出余数和图形之间的关系,也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整节课学生在游戏“水果探秘”的活动中完成了自我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

三、动手实验操作,问题情境活动化

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能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而是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自主地去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入到问题情境中,去参与观察、实验、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情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得到主动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操作活动,放手让学生操作,让他们在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数据收集整理”时,为了更好地学好这部分内容,我创设了一个便于学生实践操作的问题情境:新学期开学,我们班上要重新选班长,在同学们的推荐下,我选了3名同学作为班长候选人,同学们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法选举,并收集选票,我让不同小组分别用“O”“√”“正”做统计,并把统计结果的数据填到统计表里,整个选举过程都让学生自己实践操作,使他们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制定图表等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解决了所学的知识,还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整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作为对学生思维能力拓展提升有极大促进作用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应加强教学策略优化改进,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参与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实现素质能力全方面提升,为今后学习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2021-06-22 1 1 黔东南日报 c161885.html 1 小学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探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