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6月23日

小学数学课堂创新初探

○ 凯里市炉山镇炉山小学 许 丹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依靠一根粉笔一张黑板进行教学,学生的参与性比较差。如今实施素质教育已经从理论研究层面逐步向实践操作层面转化,所以对小学数学课堂创新的研究和探讨已成为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精心设计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中想要激发学生兴趣必须展现数学的魅力,数学的魅力主要表现为内在美、逻辑美、理智美。教师要洞察其内部的数学思想,必须从抽象枯燥的符号、公式及定理中挖掘数学故事,精心设计课堂,课堂开始的时候可以利用导入来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中教师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渗透情感教育。如在给学生上《圆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圆的车轮、圆的飞碟、圆边的餐具等等来帮助教学,教学活动中就会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怎么都是圆的?”课堂后,教师要布置作业修改作业,不断地鼓励学生,给他们带来极大的信心和动力,进而激发学生自主的学习兴趣和求知动力。

二、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推动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直至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开展讨论式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和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的,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确保课堂的参与性互动性,保证课堂效率。

三、树立数学问题“生活化”导向

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源于生活,因此,学习数学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践,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而且培养“数学生活化”思想,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选取应用题选材,创设教学情景,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通过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令学生有一种哎呀困扰我多年的生活问题得到解决了的感觉。通过实物展示,有四个苹果为一组的共3组;六个梨子为一组的2组;五个西瓜为一组的4组。我让学生先用学过的方法进行计算,共有多少东西,小学生很快就能列出算式:4+4+4=12;6+6=12;5+5+5+5=20。这时我让学生寻找这些算式的规律,同学们很快就能指出,三个算式都有相同的加数。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如果有50个4相加会怎样去列出算式呢?学生逐渐领会,必须要有一种更加快捷的方法,进而引出了乘法的认识。

四、坚持问题导向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问题是吸引学生的一大法宝,学生产生问题,进而产生疑问,产生学习的动力。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巧妙创设问题情境,结合实际让学生有一定的代入感与想象空间,可以模拟其解题的环境,把学生纳入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个个富有趣味和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进行“分数”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只有3个蛋糕,但是有60个学生,怎么让每个学生都吃上蛋糕呢,蛋糕应当分为几份呢?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就会通过思考踊跃地给出答案。针对学生的回答,老师进而引入分数的理论,引导学生深层思考。作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无论何时都想到用数学解决的意识,这样做就是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通过拓宽视野与开阔思维可以养成学生真正的数学应用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不断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得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在讨论互动中真正地理解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和水平。

--> 2021-06-23 1 1 黔东南日报 c161943.html 1 小学数学课堂创新初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