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6月23日

红军在黔东南的群众工作经验和启示

□ 叶有根

1930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简称红七军)第一、第二纵队外线作战,进入地处黔桂边的从江县境,从而揭开了进军黔东南的序幕。1934年9-10月间,红六军团西征入黔,先后经过黔东南州黎平、锦屏、天柱、剑河、三穗、台江、施秉、黄平、镇远、岑巩十县。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进入黔东南。1936年1月,红二军团又经过岑巩。红军在黔东南的群众工作经验对促进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后来的群众工作均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红军在黔东南的群众工作经验

(一)注重深入群众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宣传革命真理

红军长征经过黔东南期间,着力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宣传共产党的主张、政策和革命真理。当时,每个红军都是宣传员,他们每到一地,就及时召开群众大会和各阶层各民族人士参加的座谈会,或积极与广大群众接触,讲解革命真理,号召人民起来走红军的道路,推翻军阀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一是借助实体现场撰写标语。红军每经过一个城镇、村寨,在桥头、岩壁、寺庙、墙面上都写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标语,宣传党的性质和纲领,宣传革命任务和前途,宣传红军宗旨、任务和纪律,红军的抗日主张等等。比如“红军是民众抗日的主力军”“打倒国民党政府”“打土豪分土地”“打倒剥削屠杀贵民的军阀王家烈和犹国才”“农民起来实行土地革命”“政治上、经济上,苗人、侗人与汉人有同样的权利”“苗人下山与汉族人民共同打倒帝国主义走狗国民党军阀”之类的标语,在沿途比比皆是。二是通过发放传单宣传。在长征过程中,毛泽东和朱德署名的革命传单,使黔东南各族人民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出路。传单给广大劳苦群众指出:我们大家要团结起来,武装起来,暴动起来,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豪绅地主的统治,建立我们工农自己的军队,工农兵自己的政府。这种工农的军队就是红军,这种工农兵的政府就是苏维埃政府。三是采用漫画开展宣传工作。如在黎平县政府的两边墙上画了两幅漫画,一幅画的是一个穿着和服的日本鬼子,背着儿皇帝溥仪,面对着山海关走来。日本人前面是身着中山服的蒋介石,引着日本人向山海关走。另一幅画的是一个大地球,上有中国地图,旁边有一个中央军的军官用刺刀将地球上的中国部分截成两半,旁边有“出卖祖国”四个大字。这两幅画形象生动,为群众喜闻乐见,群众看后对蒋介石出卖祖国的罪恶行径十分愤慨。四是利用话剧、相声、歌曲、快板等多种文艺节目开展宣传工作。比如进入剑河的第二天晚上,在场坝上组织军民大联欢,参加的群众很多,人山人海,为剑河从未有过的盛况。红军表演的文艺节目注重表现群众所熟悉的生活题材,反映国民党贪官污吏剥削和压迫广大劳动人民的罪行,非常生动感人,群众看后深受教育。

(二)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平等地对待苗侗人民

黔东南是苗、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民族风俗比较浓厚,工农红军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十分重视和黔东南各族人民搞好关系。中央红军长征临近黔东南时,红军政治部为了加强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严格部队纪律,发布了《关于对苗瑶民的口号》。《口号》郑重宣布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和主张:实行民族平等,经济上、政治上苗人与汉人权利平等;实行民族自决,苗民的事情苗人自己解决;建立苗族自己的红军队伍,打击国民党军阀的统治;扩大民主武装,欢迎苗族兄弟加入红军等等。总政治部要求红军指战员,每人准备一件物品,作为进入贵州后赠给少数民族的见面礼物。黎平会议结束后,红军总政治部又下达《关于我军沿途逐一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指示》严格要求全体指战员立即克服、坚决杜绝一切侵犯群众、脱离群众的行为。红军全军上下,从领袖到普通战士,都身体力行,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与黔东南各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由于红军模范地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维护苗、侗等各族人民的利益,团结各族群众,因此得到黔东南各族人民的积极支持和帮助,顺利地渡过清水江,翻越苗岭,胜利向前进军。

(三)严格执行党的革命纪律,对群众秋毫无犯

红军经过黔东南境内时,严格执行党的纪律。一是不惊民,不扰民。红军不管是进驻城镇或是路过乡村,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也不管家里有人无人,都不随便闯进老百姓的房屋。比如红军刚进入锦屏时,群众对红军不了解,都躲到了深山里。主人家不在,红军便住在院里。他们不但没动老百姓一草一木,一针一线,晚上还帮助群众喂养家禽。红军经过黎平茅贡高场时,见群众家里无人,为了防止丢失东西,专门找锁把群众的房门锁好才离开。红军摸黑行军到镇远金堡时,夜深天寒,又冷又饿,十分疲劳。战士们为了不惊动群众,都静悄悄地歇在屋檐下、走廊边。事后群众一提起此事,都称赞红军是仁义之师。二是不拉夫,不派款。红军的给养,是靠缴获敌人和没收旧政府的钱粮来补充的,从不强夺群众财物,也不强迫群众纳粮捐税。所请挑夫、向导都付给优厚报酬。红军和挑夫、向导一块吃,一块住,待它们亲如兄弟,关怀备至。三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红军战士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有时因为军事和生活需要,用了群众的东西,都按价付钱。如果主人不在,烧了柴就把钱放在柴堆处,吃了米就把钱放在米缸中,扒了菜就把钱放在菜地里,所以至今还流传着“地瓜变铜钱”“猪食盆里出银圆”等故事。

(四)爱护群众,全心全意救济贫苦

红军经过黔东南时,把当地人民视作父母兄妹,把人民的疾苦看作自己的疾苦,从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关心和帮助,有许多生动事例,一直被黔东南各族群众传为佳话。一是蹈火海,救百姓。红军住在黎平期间,黎平城里的小贩李满家失火,火势非常凶猛,红军战士纷纷赶来,奋不顾身地投入到灭火战斗中。李满七十多岁的祖母还困在火里,一位战士冒着生命危险,冲进火海救出了老人,李家感激不尽,当地群众非常感动。二是领袖亲自关心群众疾苦。上世纪30年代的贵州,交通闭塞,人民困苦,贫穷的贵州百姓自称“干人”。据陈云所著《随军西行见闻录》载:“当我等行经剑河县附近之某村落时,见路边有一老妇与一童子,身穿单衣,倒于路边,气息尚存。询之,始知为当地农家妇,秋收之后,所收回之谷米,尽交绅粮(地租),自己则终日乞食,因今日气候骤寒,且晨起即未得食,故倒卧路旁。正询问间,红军领袖毛泽东至。告以老妇所言,当时毛即时从身上脱下毛线衣一件及行李中取出被单一条,授予老妇,并命人给以白米一斗。”

红军领袖送“干人”礼物,当地百姓口口相传,“毛主席送毛衣”,成了珍藏的历史记忆。毛主席身体力行,用温暖人心的举动亲自践行并阐释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用实际行动为全体党员做出了表率。

三是解囊救济穷苦。红军经过黔东南时,体恤百姓,向沿途百姓送粮、送衣、送糖、送药、送钱和送日用品。生活在苦海中的黔东南各族人民,从红军手中得到了无比的温暖。还有台江的“留条医病人”、黎平“红军帮产妇”等等动人故事,无不体现了红军爱护群众,无私奉献救济贫苦老百姓的高尚品质。

二、红军在黔东南的群众工作对做好当前民族地区群众工作的启示

(一)充分发动群众,依靠和通过群众做好群众工作

群众工作应广泛动员五类群众:一是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模范。这些人有群众工作经验,同时有威望有威信,搞民族团结得心应手。二是民族民间组织带头人。比如,我州普遍存在的族长、寨老、理老、侗款、议榔、鼓藏头、活路头等民族民间组织带头人,在当今农村社会管理发展和民族活动上,依然显示出一定的组织性和凝聚力,通过充分发挥这些带头人的积极作用,能够使党组织、党员和干部进一步了解各民族群众的心声和诉求。三是企业家。着力培育本土企业和外来企业的民族团结意识和价值观,鼓励企业帮扶民族贫困地区,吸纳当地居民进入企业就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四是专业技术人员,如乡村教师、医生、农技师、司机等。比如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的从江县雍里乡大塘村乡村女医生李春燕,在当地很有威望,可以通过她言传身教,充分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五是社会知名人士,请他们参与群众工作,影响更大,人们更信服,效果更好。

(二)深入教育宣传,将党的方针政策实现村组全覆盖

用教育宣传引领群众工作,把党的方针政策讲透、道理讲清、态度讲明,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从正面教育引导群众。一是组织一批宣讲干部。整合县乡村干部、离退休干部等力量,组成宣讲团、宣讲工作队,赴乡镇、村(社区)、小组等基层一线开展党政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干部政策培训,确保干部人人都是政策的解释员,随时随地宣传宣讲。二是制作一批宣传手册。将中央、省、州的各项关于农村发展的政策,经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编制成宣传手册,使宣传内容贴近群众,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确保县、乡、村干部和每家每户群众人手一本。三是树立一批典型。在宣传教育中,注重发掘、培育、树立先进典型,用群众身边的典型事例教育带动群众,推动群众工作深入开展。四是发展一批民间艺人。支持民间艺人传承、弘扬民族文化,鼓励更多的群众发展家乡民族文化,投身到民族文化的建设中来,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性,说身边的事,演身边的人,在自娱自乐中受到启迪和教育,营造人人参与民族文化建设和群众工作的良好氛围。四是实现基层无缝隙全覆盖。采取宣讲团划片区宣讲、宣讲工作队逐村宣讲、乡镇干部和驻村干部驻村逐户宣讲、面对面宣传、教师家访宣传、农牧技术人员田间宣传等方式,充分利用“送电影、送文化、送法律、送科技、送卫生”等平台和电视、广播、手机等媒体,把宣传教育活动覆盖到每一村、户、人。

(三)着力发展产业,促进民族特色文化有效开发

加快黔东南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在对黔东南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通过政策引导,逐步培育多种所有制、多个领域、多种形式,有发展活力、有市场竞争力的农村文化市场主体。降低文化市场准入门槛,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农村文化产业,科学开发利用特色文化资源,培育一批立足农村、辐射城乡的文化企业,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品牌。通过重大文化建设工程、重大文化节庆活动、重大文化建设项目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发特色文化资源,使特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农村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挖掘,特别是对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时进行保护性开发,投入资金,培养传人,确保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使特色文化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

(四)尽心尽力帮扶,真情实意地为群众排忧解难

做好民族地区群众工作,需要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深入少数民族群众中,与群众同吃住、同劳动,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切实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一是要带着感情与群众交流。党员干部进村入户走访调研,了解少数民族群众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与群众促膝谈心,亲情交流,了解他们生产生活情况,实现“零距离”沟通,既掌握了群众在想什么、干什么、需要什么,又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二是要扎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黔东南少数民族群众大多都居住在山区,生产生活相对不便,需要结合实际制定发展方案,并帮扶群众做好产业发展项目、修建基础设施等。三是要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切切实实化解少数民族群众实际难题,妥善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合理诉求,确保群众诉求不欠旧账,不留新账,以朴实真诚的干部作风赢得群众信任,树立党员干部为民务实的良好形象。

(作者系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副教授)

--> 2021-06-23 1 1 黔东南日报 c161946.html 1 红军在黔东南的群众工作经验和启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