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6月23日

剑河县进一步调整优化驻村工作队伍

本报讯(通讯员 欧广剑) 今年以来,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剑河县因村设岗、因岗定人,“写好”驻村工作队选派“文章”,进一步调整优化驻村工作队伍,接好脱贫攻坚“接力棒”,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摸清底数,设岗有根有据。按照“应派尽派”的原则,对183个行政村(社区)进行深入调研,全面摸排村级基本情况,建立需派驻村台账,按照原建档立卡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村)、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等5种类型精细划分,明确干部需求方向。通过逐村研判,精准提供干部选派导向,对建档立卡程度较深的村,从项目资金优势的综合部门选派目标人选;对基础设施差的村,从交通、水利、农业、电力等单位选派目标人选;对软弱涣散的村,从组织、政法、宣传等部门选派目标人选,确保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都被安排到最合适、最需要的地方工作,实现因村设岗、因岗定人。同时,结合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任务、产业基础等因素,合理搭配各村岗位数量、干部类型、专业特长、结构搭配等干部选配标准,132个村都达到1名村第一书记,2名以上驻村干部的岗位数量设置。

强化宣传,精锐优中选强。通过剑河组工、剑河发布、剑河电视台等县内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先进典型,增强全县党员干部对驻村工作的情感共鸣和行动自觉。及时召开动员会议,解读驻村选派范围、资格条件、选派程序和福利待遇等政策,激发广大干部参与驻村工作积极性。规定优先选派、不予选派的三种情形,即:优先选派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有农村工作经验、涉农方面专业技术特长的干部;不选派政治素质不强、工作作风不实、组织协调能力不强的干部,保障下派干部质量,做到“尽锐出战”。采取自愿报名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乡村振兴驻村干部队伍“人才库”,动员符合驻村条件的干部踊跃报名,驻村可选对象得到进一步保障。同时,对“人才库”干部专业背景、个人特长、单位资源等“3+X”因素进行审查,综合研判干部情况,做到精准匹配、人岗相适,保障每一名下派的驻村干部都能发挥作用。在新一轮驻村选派中,村第一书记132名,驻村干部265名,其中科级以上干部56名,占比14.1%;30周岁以下干部100名,占比25.2%;30周岁到40周岁干部181名,占比45.6%。

压茬轮换,交接有序有度。开展为期1周的驻村干部岗前培训,帮助新一轮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找准定位、明晰思路、想好办法、增添举措,提升他们振兴乡村的工作能力。通过组织召开新老驻村工作队碰头会等形式,让上一轮驻村工作队分享传授驻村工作经验。全面实行新老驻村队伍压茬轮换,明确新一轮驻村工作队到岗1个月后上一轮工作队方可撤离,吸收上一轮驻村干部队伍在脱贫攻坚战役的好经验、好做法,帮助新驻村工作队握紧工作“接力棒”。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驻村工作管理的通知》,明确县委组织部、第一书记派出单位、派驻的乡镇(街道)、村“四位一体”管理职责,为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作用有效发挥“划圆”“定线”。

--> 2021-06-23 1 1 黔东南日报 c161951.html 1 剑河县进一步调整优化驻村工作队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