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大风洞小学 吴国勇
百分数应用题是小学阶段六年级的学习重难点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牵涉面广,解答过程又易于混淆。由于其数与量都比较抽象,数量关系变化多端,学生解题时常常无从下手,学生产生了很多困惑:⑴找单位“1”有啥用啊?⑵到底是用乘法或者是用除法?⑶什么时候用(1+分率),什么时候用(1-分率)?如何改变学生这种现状,使学生对百分数应用题不感到困惑呢?这就有待我们老师去深思、研究了。
一、题型练习,建立模型
第一类题组:(只列式,不计算)
一根铁丝长60米,一根铜丝长80米。
1、铁丝的长度是铜丝的百分之几?
列式:60÷80
2、铜丝比铁丝长百分之几?
列式:(80-60)÷60
第二类题组:(只列式,不计算)
1、一个果园,今年收获苹果480吨,已经售出75%,已经售出多少吨?
列式:480×75%
2、一个果园,今年已经售出苹果400吨,正好占收获苹果的80%,收获苹果多少吨?
列式:400÷80%
3、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列式1400×(1+12%)
4、龙泉镇今年有小学生2800人,今年比去年减少了0.5%,今年有小学生多少人?
列式:2800÷(1-0.5%)
通过以上题型的分析及实际课堂教学情况,我对百分数应用题解题知识进行了梳理,可以归纳出百分数应用题基本解题技巧,建立模型:
第一类:“求百分率”应用题解题模型。
已知数÷单位“1”的具体量=要求的分率
相差数÷单位“1”的具体量=要求的分率
第二类:“求具体数量”应用题解题模型。
1、已知单位“1”的量: 单位“1”的具体量×百分率=应求的具体量
单位“1”的具体量×(1±百分率)=应求的具体量。
2、未知单位“1”的量: 百分率对应具体量÷对应百分率=单位“1”的具体量
已知的具体量÷(1±百分率)=单位“1”的量
需要注意,百分数应用题解题技巧要分三步走:⑴是关键找准单位“1”。⑵是确定使用乘法或除法。找准单位“1”后,着重观察这个单位“1”的量,如果已知单位“1”的量,此题用乘法计算;如果未知单位“1”的量,把单位“1”设为“x”,用乘法计算;或此题用除法计算。⑶是明确(1±分率)。此种题型是要观察另一个量比单位“1”多(提高、增加等)百分率,或者是比单位“1”少(降低、减少等)百分率。若比单位“1”多(提高、增加等)的,就用(1+分率),若比单位“1”少(降低、减少等)的,就用(1-分率)。
二、勤于思考,学以致用
下面以教育部审定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部分题目为例进行教学。
1、第92页“练习十九”第6题:一个长方体木块长、宽、高分别是5厘米、4厘米、3厘米。如果用它锯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体积要比原来减少百分之几?
思考分析:这是一道求百分率的应用题,可以用“相差数÷单位‘1’的具体量=要求的分率”来解题。注意的是“如果用它锯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只能以3厘米作为棱长。
列式: (5×4×3-3×3×3)÷(5×4×3)=55%
答:体积要比原来减少55%。
2、第93页“练习十九”第9题:袁隆平是我国著名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11年,袁隆平指导的杂交水稻试验田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近14吨,比全国水稻平均每公顷产量多了约85%。2011年全国平均每公顷水稻产量大约是多少吨?
思考分析:这是一道“求具体数量”的百分数应用题,单位“1”是全国水稻平均每公顷产量,是个未知量,要么用方程解,用乘法;要么用除法:已知的具体量÷(1±百分率)=单位“1”的量来解题。
列式 14÷(1+85%)=7.57(吨)
答:2011年全国平均每公顷水稻产量大约是7.57吨。
三、拓展延伸,总结提高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技巧是广泛应用的。教育部审定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百分数(二)”中的“打折扣”问题和“成数”问题,都包含了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等数量关系,是百分数应用题贴近实际生活的拓展延伸。解决“打折扣”问题和“成数”问题,首要关键是把“打折扣”和“成数”转化为百分数,再按照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技巧来解决问题。
某市2012年出境旅游人数为15000人次,比上一年增长两成。该市2011年出境旅游人数为多少人次?
首要关键:增长两成就是增长20%
列式 15000÷(1+20%)=12500(人次)
答:该市2011年出境旅游人数为12500人次。
最后,我们还是得注意以下几点:
1、百分数应用题基本解题技巧方法针对一般性的分数应用题,若在解决问题中遇到较复杂的题型,还是提倡用列方程解决问题。
2、应用题需要认真阅读,读懂,理清思路。
3、巧解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确定乘法或除法,明确比多或比少。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要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同学们,你还有什么疑惑吗?作好准备,去迎接新的挑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