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6月25日

中共镇远支部:

把革命火种带到黔东大地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天梅 刘婉嫕 吴娱

在镇远,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活跃着一支特殊的队伍——中共镇远支部。1938年,中共贵州省工委直属镇远支部成立,先后发展了12名党员以及100多名民先队员,主要活动在镇远、施秉、台江、黄平等县。

中共镇远支部建立后,按照党的要求和当时抗日救亡运动的需要,迅速在各界青年中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当时,以田伯萍任书记、谢速航任组织委员、陈法轼任宣传委员的中共镇远支部,还秘密创办了油印小报《海燕》,向当地群众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报道各地民先队的活动情况。

《海燕》报上的文章大多是能文善歌、才思敏捷的谢速航所写、所刻,夜深人静时,灯火昏暗处,全是他们为革命奋斗的身影。

一铺床,几把椅子,简单的陈列,这就是先辈们当时在这里开展党的抗日救国运动的情景,走进中共镇远支部旧址,能够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历程。

据介绍,在地下党的领导下,以读书会的成员为骨干,成立了30多人的歌咏队,教学生、工人、民众演唱抗日歌曲,排演抗日话剧。开办救亡壁报,团结各界青年,以多种形式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唤醒启迪了镇远人民的觉悟。

《海燕》小报发行时间不长,后因补充团撤离镇远而停办。

1939年,田伯萍在镇远省立民教馆当文书给馆里刻钢板,抄写材料。那时的民教馆就是组织民众阅览书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田伯萍在回忆录《抗日救亡的战斗岁月》中这样写到:“ 我们地下党当时就充分利用这个合法阵地,把抗日救国宣传渗透到群众性的歌咏活动和体育活动中去,扩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

中共镇远支部工作持续两年多,党员和民先队队员们已经积累了经验,逐渐成熟。在镇远支部的旧址至今还留存着这样一段传奇故事——

“我们右边的厢房是镇远支部旧址,左边的厢房是国民党的(第四)临时教院,是他们前方受伤的伤员下来休养的地方,也是他们展开地下活动的地方,我们右边的厢房当时由田伯平带领的中共党员跟民先队员在他们眼皮底下开展抗日救亡的活动,也就印证了那句话,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镇远支部旧址讲解员欧阳小红介绍说。

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在镇远地下党的领导下,逐渐深入人心,唤起了民众的抗日觉悟。《松花江上》、《救国军歌》、《最后胜利是我们的》等一支支抗日救亡剧曲,在镇远的府城、卫城街头、桥头、广场传唱,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黔东城乡各族人民心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1940年,革命形势日趋紧张。在“皖南事件”后,国民党特务机关清查“异党”的反动气焰更加嚣张,镇远地下党部分党员和读书会骨干被捕,中共镇远党支部遭到了彻底破坏,但燎原的革命火种依然在镇远的大地上熊熊燃烧,更多的进步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镇远地下党活动时间虽然不长,但他们用生命诠释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书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报国情怀,他们用生命播下的革命火种在黔东大地已成燎原之势,为后来革命高潮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 2021-06-25 中共镇远支部: 1 1 黔东南日报 c162117.html 1 把革命火种带到黔东大地 /enpproperty-->